“知识求人”的时代:网络语境下的知识变革及新知识素养构建
The Era of “Knowledge Seeking Peop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Knowledge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作者:蒋晓丽;朱亚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27(02):-97-10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媒介技术;知识变革;知识网络化;知识素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发展研究”(15AXW002)
中文摘要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与变革,人与知识的关系经历了从"人求知识"到"知识求人"的颠覆性转变。如今,受到知识网络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人类知识的结构、性质和形态正在发生进化意义上的重构,知识生态面临着表征碎片化、体系膨胀化、秩序无序化、消费娱乐化及焦虑放大化等全新挑战。在此情形下,社会个体需从甄别与筛选知识、理解与批判知识、定制与管理知识三个维度构建起网络时代的新知识素养,才有可能更好地将知识转换为价值。
参考文献
① 夏德元:《知识的数字化传播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南国学术》2018年第1期,第25页。
② 孙中山:《为〈大光报〉年刊题词》(1920年1月),《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3页。
(1)John Dewey,The Quest for Certainty: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New York:Minton,Balch & Company,1929,p.38.
(2)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1页。
(3)童正恩:《中国古代的巫》,《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196-197页。
(4)赵涛:《电子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问题析论》,《哲学动态》2015年第11期,第25页。
(5)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49页。
(6)赵涛:《电子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问题析论》,《哲学动态》2015年第11期,第22页。
(7)史春晖:《网络逻辑与知识共享:技术重构人与知识的关系》,《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5期,第27页。
(8)段永朝:《互联网思想十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0页。
(9)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第16页。
(10)Yochai Benkler,The Wealth of Networks: 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1.
(11)蒋晓丽、朱亚希:《超越与联盟:传播符号学的生成发展和应然指向》,《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8期,第7页。
(12)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胡泳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
(13)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第72页。
(14)藤广青、毕强:《知识组织体系的演进路径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9期,第51页。
(15)藤广青、田依林、董立丽、张凡:《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9期,第17页。
(16)参见戴维·温伯格:《万物皆无序: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李燕鸣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7-138、273页。
(17)参见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恬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19)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8页。
(20)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一个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0年第12期,第96页。
(21)Jeremy J.Shapiro and Shelley K.Hughes,“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Liberal Art:Enlightenment Proposals for a New Curriculum,” Educom Review,Vol.31,No.2,1996,http://net.educause.edu/apps/er/review/reviewArticles/31231.html.
(22)Sonia Livingstone and Ellen Helsper,“Balancing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 Teenagers? Use of the Internet:The Role of Online Skills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New Media & Society,Vol.12,No.2,2010,pp.309-329.
(23)Louis Leung and Paul Lee,“The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Internet Addiction and Parenting Styles on Internet Risks,” New Media & Society,Vol.14,No.1,2012,pp.117-136.
(2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4页。
(25)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第16页。
(26)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失控的真相:为什么你知道的很多,智慧却很少》,赵亚男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前言”,第XXI页。
(27)徐贲:《互联网时代的真实与自由》,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失控的真相:为什么你知道的很多,智慧却很少》,“序言”,第V-VI页。
(28)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失控的真相:为什么你知道的很多,智慧却很少》,第17页。
(29)艾彦:《强纲领,相对主义与知识成因的社会定位——简评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译者前言”,第6页。
(30)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31)Friedrich August Hayek,“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Vol.35,No.4,1945,pp.521-52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