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判例运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Judicial Cases in China
作者:顾培东;李振贤;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27(02):-134-14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判例;判例运用;成文法体制;案例指导制度;效用;统一法律适用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成文法体制下判例运用的理论与实践”(182DA138)
中文摘要
司法判例的广泛运用已成为我国法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现阶段我国判例运用整体上仍处于基础建设及实践探索阶段,一些基本性问题尚待廓清。在我国成文法体制下,判例运用具有"找法""明法""释法""统法"和"补法"等规范性功能。除此之外,判例作为司法经验与理性的载体还发挥着多维度、多层次的其他效用,对判例运用的关注点亦应当从"效力"转向"效用",并依据效用而认知和确定判例运用的位阶。判例运用形态包括建构性运用与自发性运用两个方面,我国判例运用制度的构建与完善也有赖于建构性逻辑与自发性逻辑的兼容。判例运用的目标应在统一法律适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趋向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与维护。
参考文献
① 参见顾培东:《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的生成与效应》,《法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76-96页。
(1)庞德对此有精炼且准确的论述。参见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高雪原、廖湘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商业版序言,第12页。
(2)参见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0页。
(3)参见何家弘主编:《外国司法判例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第133-249页。
(4)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第367页。
(5)苏永钦:《司法造法几样情——从两大法系的法官造法看两案的司法行政造法》,王洪亮等编:《中德私法研究:司法造法与法学方法》第1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8-9页。
(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
(7)孙光宁:《中国司法的经验与智慧:指导性案例中法律方法的运用实践》,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第9页。
(8)参见彭中礼:《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法律地位探究》,《法律科学》2018年第3期,第16、23页。
(9)参见郭松:《司法文件的中国特色与实践考察》,《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4期,第180页。
(10)苏永钦区分了“批发式的造法”与“零售式的案例指导”。参见苏永钦:《司法造法几样情——从两大法系的法官造法看两案的司法行政造法》,王洪亮等编:《中德私法研究:司法造法与法学方法》第17卷,第26-27页。
(11)苏永钦认为判例可以为用法者提供找法、正法、统法和补法功能。参见苏永钦:《司法造法几样情——从两大法系的法官造法看两案的司法行政造法》,王洪亮等编:《中德私法研究:司法造法与法学方法》第17卷,第7页。
(12)详细分析参见孙光宁:《中国司法的经验与智慧:指导性案例中法律方法的运用实践》,第54-56页。
(13)参见张志铭:《司法判例制度构建的法理基础》,《清华法学》2013年第6期,第94页;苏永钦:《司法造法几样情——从两大法系的法官造法看两案的司法行政造法》,王洪亮等编:《中德私法研究:司法造法与法学方法》第17卷,第6-16页。
(14)孙光宁:《中国司法的经验与智慧:指导性案例中法律方法的运用实践》,引言,第5页。
(15)在全国范围内,北京、河南、上海、江苏、四川等高院在判例运用制度构建与完善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
(16)顾培东:《判例自发性运用现象的生成与效应》,《法学研究》2018年第2期,第77页。
(17)参见丁文联、胡孝红、余冬爱等:《成案对中国法官裁决案件的实际影响——一份来自上海法院实证调查的报告》,范健主编:《商事法律报告(第一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88-140页。
(18)Benjamin Liebman and Tim Wu,“China?s Network Justice,”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No.8,2007,pp.257-321.
(19)参见顾培东:《法官个体本位抑或法院整体本位——我国法院建构与运行的基本模式选择》,《法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3-22页。
(20)参见泮伟江:《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清华法学》2016年第1期,第32-33页。
(21)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的表现参见朱兰春:《法官如何裁判: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要旨和思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第21页。
(22)参见周少华:《刑事案件的差异化判决及其合理性》,《中国法学》2019年第4期,第145-164页。
上一条:“知识求人”的时代:网络语境下的知识变革及新知识素养构建
下一条: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文献引证规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