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偏向到空间整合:后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空间转向
From Spatial Bias to Spatial Integration:The Shift of Spa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Post-Moderate-Prosperity China
作者:王国敏;王小川;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1(06):-153-16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空间转向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方向”(18SYL001)
中文摘要
在不断递进的社会实践中,"空间"已被赋予复杂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虚拟属性,并从自然空间拓展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彼此渗透的社会空间。立足于空间视野,结合我国贫困治理的具体实际,可以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贫困治理策略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偏向",即侧重于乡土空间中的农村贫困治理和生存空间中的绝对贫困治理。伴随着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后小康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运作空间将实现由乡土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化和由生存空间向发展空间的跃升。在贫困治理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应坚持促进城乡空间的均衡发展、提升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构建"虚实"共同发展的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55页。
② 习近平:《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第1版。
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页。
④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9页。
(1)参见谷树忠:《贫困形势研判与减贫策略调整》,《改革》2016年第8期,第65-67页。
(2)参见万兰芳、向德平:《中国减贫的范式演变与未来走向:从发展主义到福利治理》,《河海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32-38、90页。
(3)参见雷明:《2020后扶贫战略思考:构建反贫困命运共同体》,《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7日,第1版。
(4)参见王立剑、代秀亮:《2020年后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新形势、新挑战、新战略、新模式》,《社会政策研究》2018年第4期,第3-14页。
(5)参见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62-66、149-150页。
(6)参见汪三贵、曾小溪:《后2020贫困问题初探》,《河海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7-13、89页。
(7)参见王一:《后2020参与式反贫困路径探索》,《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5期,第237-246页。
(8)转引自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2页。
(9)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9页。
(10)参见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
(12)参见胡富国主编:《读懂中国脱贫攻坚》,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2页。
(13)参见刘永富:《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12月2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4年第1期,第100-104页。
(14)《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17)参见白雪秋、余志利:《消除“发展性贫困”: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3期,第17-23页。
(18)参见胡富国主编:《读懂中国脱贫攻坚》,第17页。
(19)习近平:《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第1版。
(20)参见郭君平、谭清香、曲颂:《进城农民工家庭贫困的测量与分析——基于“收入—消费—多维”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9期,第94-109页。
(21)参见宋明月、臧旭恒:《不确定性、粘性信息的叠加效应与我国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经济评论》2018年第3期,第129-141页。
(22)参见王贵楼:《当代空间性社会理论的主题与路径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54-62页。
(23)参见李小云:《2020年后农村减贫需要由“扶贫”向“防贫”转变》,《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8期,第53页。
(24)《绿色减贫:2020年后扶贫政策必然选择》,《中国环境报》2019年4月5日,第3版。
(25)参见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26)参见周向红:《从数字鸿沟到数字贫困:基本概念和研究框架》,《学海》2016年第4期,第154-157页。
(27)“信息社会指数”(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ISI)是指度量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的指标,内容囊括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ISI≥0.9,属于信息社会高级阶段;0.9>ISI≥0.8,属于信息社会中级阶段;0.8>ISI≥0.6,属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0.6>ISI≥0.3属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阶段(尚未进入信息社会);ISI
(28)国家信息中心:《2017全球、中国信息发展报告》,http://www.sic.gov.cn/News/566/8728.htm,2019年12月26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