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篇末“赞曰”与佛教偈颂的关系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ic Praises”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nd the Gathas of Buddhist Sutras
作者:哈磊;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1(06):-108-11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心雕龙》;“赞曰”体;偈颂;史赞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北传《阿含经》注释比较研究”(14BZJ009)
中文摘要
《文心雕龙》"赞曰"与佛经偈颂有无关系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篇终有赞"和"总结上文"两大特点是受佛教影响,还是受《列女传颂》《后汉书》"赞曰"影响的问题上。从总结功能上说,"赞曰"有总结全文、重颂要旨、重颂兴起章、重述得意之笔、别出新意等五种总结形式,其中重述是"赞曰"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是"赞曰"借鉴佛偈的重要证据。佛偈之外,"赞曰"也受到了《后汉书》"赞曰"等史赞的影响,其句式和审美趣味等受到《诗经》的深刻影响,因此《文心》"赞曰"具有总体承续中国文学的大传统与特别借鉴佛经文学的表达方式之华梵融汇的新特征。而晋宋译经、像赞等中国佛教文学活动,则为"赞曰"借鉴佛偈提供了成熟的路径和友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①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20-21页;饶宗颐:《〈文心雕龙〉与佛教》,《饶宗颐佛学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第571页;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页。
② 方元珍:《〈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之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第58页;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③ 林伯谦:《〈文心雕龙〉 “赞曰”的渊源》,《东吴中文学报》2009年第17期,第69-70页。
(1)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09页。本文以下所引《文心》原文,皆出此书,不一一注出。
(2)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 37页。
(3)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2年,第 362页。
(4)黄霖:《文心雕龙汇评》,第 37页。
(5)李曰刚:《文心雕龙斠诠》,第1472页。
(6)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249页。
(7)参见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2页。骆鸿凯为黄侃弟子,其《物色篇札记》是据业师授课笔记整理而成,故收入《文心雕龙札记》“附录”中。
(8)詹鍈:《文心雕龙义证》,第1039页。
(9)参见詹鍈:《文心雕龙义证》,第55页。
(10)如林伯谦在《〈文心雕龙〉 “赞曰”的渊源》(《东吴中文学报》2009年第17期,第70页)中说,“虽然《文心雕龙》与佛教有关系,但佛偈对‘赞曰’的影响,顶多在刘勰潜藏幽微的意识之中”。
(11)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第35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第137页下栏。
(12)《大正藏》第1册,第421页上栏。《中阿含经》摄颂比较完整,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佛经的组织结构,因此就没有选取居于篇末的《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来举例,以免增加篇幅。摄颂的这种功能,在后来的流通本的《法华》《华严》等经中,往往以长短句的形式来总摄各卷要旨,位置在卷尾经题和归敬颂之间。
(13)《分别功德论》卷一:“阿难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故以十经为一偈也。”
(14)《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收录的《略〈成实论〉记》,介绍了《成实论》盛行并影响大乘经论讲诵的情形,兼及将16卷节略为9卷的经过。此记为僧祐所作,节略地点,当在僧祐讲解《十诵律》的讲堂内,其节略者为僧柔、慧次等法师,刘勰或亦参与此事,因为笔者研究发现,《成实论》与《文心》关联极深,相关讨论且容另文再述。
(15)《大正藏》第32册,第244页下栏。
(16)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1页。
(17)《高僧传》,第53页。
(18)关于佛教赞颂在印度的流行情况,上述义净的《赞咏之礼》中已有充分说明。中土佛教仪式沿用甚多,其流分为入乐之呗赞及不入乐之佛菩萨赞及经赞等,唐释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三十中多有说明:“颂赞之设,其实寔繁。江淮之境偏饶此玩。雕饰文绮,糅以声华。随卷称扬,任契便搆。……关河晋魏,兼而重之。……至如(道)生、(慧)严之咏佛缘,五言结韵,则百藏宗为师辖;(慧)远、(谢灵)运之赞净土,四字成章,则七部钦为风素。”参见《大正藏》第50册,第706页中下栏。
(19)《净住子》原书已佚,仅存唐代释道宣节略之《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收于《广弘明集》卷二十七,王融31首和颂,完整收录。道宣序说“以齐永明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净行法门,因其开衍”,则《净住子》成书于永明八年(《大正藏》第52册,第306页上栏),略早于《文心》。感谢何剑平兄指示王融和颂的信息和出处。
(20)《大正藏》第50册,第709页中栏。从引文看,似乎《道贤论》北宋初年尚存世,但各书均未著录卷次。今佚。
(21)《高僧传》,第157-158页。书中直接引用孙绰论、赞共19条,虽然明确出自《道贤论》的仅有5条,但除《喻道论》《名德沙门论目》外,可能多数论、赞,出自《道贤论》。
(22)参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杂录”,可以约略窥见当日之风尚。
(23)关于赞体部分的缺失及原因,可参看哈磊:《论〈文心雕龙〉赞体部分的缺失》,《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11-17页。
(24)《史记》卷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01页。
(25)《汉书》卷一百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37页。
(26)参见高明峰:《〈文选〉“史论”“史述赞”二体发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77-82页。
(27)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43页。
(28)刘知几:《史通》,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 60页。
(29)参引自刘晓东:《匡谬正俗平议》,济南:齐鲁书社,2016年,第121页。
(30)《汉书》卷五,第153页。
(31)《后汉书》卷二十四,第863页。
(32)林伯谦:《〈文心雕龙〉 “赞曰”的渊源》,《东吴中文学报》2009年第17期,第67页。
(33)参见陈丽平:《〈列女颂〉创作的文体背景及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3页。
(34)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王邦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89页。
(35)《大正藏》第25册,第1页下栏。小字为《抄解》原注。此处的首卢,当为梵文■的音译,今译输屡迦,义译随颂律。在梵译汉的过程中,古人甚至用汉字对音的方式来对译32音节的随颂律以表现梵诗的音韵美,如《摄大乘论》卷二,“如偈言:阿娑离娑罗摩多耶,毗跋耶斯者修絺多,离施那者僧柯履多,罗槃底菩提物多摩”。与此以32字对译随颂律32音节不同,汉译佛经通常用五言、四句来对译之。由于刘勰主张“四言正体”,加之古来赞体多为四言,其“赞曰”遂反汉译梵文随颂律习用之五言、四句式,改为四言、八句式。音韵、文辞之美亦与汉译佛偈达意为先、不求修饰之面貌异趣,然重述之特征、用法之多样与四句、三十二字之句式,灼然昭示了其与随颂律的密切联系。
(36)如《撰集百缘经》卷八《盗贼人缘》,讲述一盗贼入寺偷盗时,因为听到比丘一四句偈,道“诸天眼瞬极迟,世人速疾”,得以识破国王骗局,得以保命。由此悟入,遂舍富贵而出家得阿罗汉果。
(37)《金刚经》,《大正藏》第8册,第752页中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