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拉科夫斯基的神话思想
On the Mythical Thought of Leszek Kolakowski
作者:高树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29(04):-174-18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科拉科夫斯基;神话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5ZDB022)
中文摘要
科拉科夫斯基认为,神话广泛存在于知识活动、艺术创作、语言、情感、道德价值、技术工作以及性的生活等人类交往领域,其任务是揭示绝对现实,赋予经验世界以价值和意义。沿着卡西尔的理路,科拉科夫斯基对神话的结构和作用做了文化哲学的阐述,并断定: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意识形态而将神话意识纳入知识话语秩序的努力是不会成功的。他对神话存在的必要性之信念远远大于对它的经验性领会,并认为神话与反神话之冲突的辩证法构成了文化运转的动力。尽管宗教神学经常被论及,但他的整个论证并非奠基于宗教神学,而是和保罗·利科共享着来自大陆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和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思想资源。神话在场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拉科夫斯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之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① 目前学界尚未统一译名,本文采用的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译名。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和译介科拉科夫斯基的著作,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提供的检索结果显示,迄今,其著作的中译本有:《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柏格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1年)、《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宗教:如果没有上帝……》(三联书店,1997年)、《形而上学的恐怖》(三联书店,1999年)、《与魔鬼的谈话》(华夏出版社,2007年)、《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三联书店,2007、2013年)、《自由、名誉、欺骗和背叛》(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
(1)参见李晓敏:《科拉科夫斯基的神话理论与现代性反思》,《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41-46页;李晓敏:《危机与救赎——科拉科夫斯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学术交流》2015年第7期,第30-34页。
(2)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经受无穷拷问的现代性》,李志江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2页。
(3)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张彤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4)Leszek 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trans.by Adam Czerniawski,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x.
(5)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00页。
(7)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年,第4-5页。
(8)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9)伊万·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卡西尔、伊利亚德、列维-斯特劳斯与马林诺夫斯基》,李创同、张经纬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314页。
(10)依迪丝·汉密尔顿:《神话:希腊、罗马及北欧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刘一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年,第3页。
(11)柯拉柯夫斯基:《宗教:如果没有上帝……》,杨德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12)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x.
(13)莱斯泽克·柯拉柯夫斯基:《形而上学的恐怖》,唐少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99页。笔者据英文版对译文做了些微改动,参见Leszek Kolakowski,Metaphysical Horror,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8,p.88.
(14)柯拉柯夫斯基:《宗教:如果没有上帝…》,第168页。
(15)五大神话理论:自然神话论、释因论、许可证论、唤起论、仪式论,具体内容参阅G.S.柯克:《希腊神话的性质》,刘宗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7-61页。
(16)Amir Weiner,“The Making of a Dominant Myth: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Identities within the Soviet Polity,” The Russian Reviews,Vol.55,No.4,Oct.1996,p.639.
(17)Leszek Kolakowski,Husserl and the Search for Certitud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p.4.
(18)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p.2-8.
(19)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p.15-17.
(20)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沈清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3-218页。
(21)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30.
(22)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41.
(23)参见Alan Soble,ed.,Eros,Agape and Philia: Read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Love,New York:Paragon House,1989.
(24)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p.46-49.
(25)以上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p.69,70-74.
(26)Andrej Rajsky,“Religion Facing Current Challenges of Nihilistic Culture,” in SGEM 2014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Conferences on Social Sciences and Arts,p.834,https://www.sgemsocial.org/ssgemlib/spip.php?article1168.
(27)Patricia K.Felkins and Irvin Goldman,“Political Myth as Subjective Narrative:Some Interpreta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John F.Kennedy,” Political Psychology,Vol.14,No.3,1993,p.450.
(28)Earl R.Mac Cormac,“Review of The Presence of Myth,”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Vol.5,No.1,1990,p.65.
(29)Andrew Von Hendy,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Myth,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p.315.
(30)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104.
(31)Hendy,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Myth,p.315.
(32)以上参见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p.105,118.
(33)Mac Cormac,“Review of The Presence of Myth,” p.65.
(34)Hendy,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Myth,p.316.
(35)Kolakowski,The Presence of Myth,p.135.
(36)Laurie L.Patton,“Review of The Presence of Myth” Anglican Theological Reviews,Vol.73,Issue 3,Summer 1991,p.350.
(37)Wojciech Jozef Burszta,“The Frontiers of Identity,and the Identity of Frontiers,”Nationalities Affairs,trans.by J?drzej Burszta,No.47,2015,p.2.
(38)K.Rudkin,“Accounting as Myth Maker,”Australasian Accounting Business and Finance Journal,Vol.1,No.2,2007,pp.13-24.
(39)Hendy,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Myth,p.316.
(40)相关论点参见李晓敏:《科拉科夫斯基的神话理论与现代性反思》,《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41-46页。
(41)Wilbur Devereux Jones,“Review of The Presence of Myth,”Perspectives on Political Science,Vol.19,Issue 3,Summer 1990,p.187.
(42)特里·伊格尔顿:《论文化》,张舒语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第vi页。
(43)参见叶舒宪主编“神话学文库”总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18年。
(44)具体可参阅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罗伯特·戈尔曼编:《“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赵培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68页。
(3)参见衣俊卿:《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54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