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关系变化逻辑与政策实践的微观机理——兼论项目制的定位
The Logic of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nd Micro Mechanism of Policy Practice——On the Position of “Project System”
作者:张向东;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0(05):-185-19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项目制;分税制;央地关系;发展主义导向;非均衡发展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建设研究”(17AZZ012);;
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公共服务创新与地方治理现代化”(2019CXTD018)
中文摘要
因为对政策实践微观机理的研判未能与我国央地关系变化逻辑相关联,学术界关于分税制与央地关系变动的强相关性研究,以及把项目制定位为"技术治理"的研究,并没有揭示出决定央地关系的根本性原因。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阶段性动力机制的转换取决于我国发展主义导向下非均衡发展路径的内在要求。虽然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整导致央地关系及其微观互动机制具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但是发展主义导向的内在逻辑对央地关系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一决定性作用,才能跳出个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干扰,对一项制度或政策实践有准确的判断和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1)相关分析参见钱颖一、许成钢:《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第1期,第29页;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北京:东方出版集团,2013年,第86页;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2)陈抗等:《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4期,第111页。
(3)陈思霞、卢盛峰:《分权增加了民生性财政支出吗?》,《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4期,第11261页。
(4)王绍光:《分权的底线》,《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2期,第37页;Blanchard,O.and Shleifer,A.“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IMF Staft Papers,2001,48,pp.171-179.
(5)傅勇:《中国的分权为何不同:一个考虑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的分析框架》,《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第16页。
(6)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第4页。
(7)杨其静、聂辉华:《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及其批判》,《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99页;张向东:《场域、边界及其产生的条件:评“项目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21页。
(8)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01页。
(9)渠敬东和周飞舟的文章最具代表性。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13页;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2012年第1期,第1页。
(10)孙秀林、周飞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40页;周飞舟:《分税制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00页。
(1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页;周黎安:《行政发包制》,《社会》2014年第6期,第1页。
(12)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第1页。
(13)周雪光、练宏:《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80页;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5年第2期,第69页。
(14)孙秀林、周飞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40页。
(15)张自然等:《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2期,第58页;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第4页。
(16)张军等:《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第4页。
(17)陈思霞、卢盛峰:《分权增加了民生性财政支出吗?》,《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4期,第161页。
(18)黄少安等:《“租税替代”、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第93页。
(19)吕冰洋等:《分税与转移支付结构:专项转移支付为什么越来越多》,《管理世界》2018年第4期,第25页。
(20)相关分析参见张向东:《场域、边界及其产生的条件:评“项目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21页。
(21)王广庆等:《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变迁及动因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第68页。
(22)郭庆旺等:《中国分税制问题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1页。
(23)肖捷:《国务院关于深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612/t20161226_2504987.htm,2019年8月16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