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项目进行动员:基层治理的策略与影响
Social Mobilization through Projects: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Local Governance
作者:王清;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0(05):-176-18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项目制;社会动员;基层治理;社会组织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党政机关合署试点运行的追踪比较研究”(18BZZ025);;
青岛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改革领导力研究”(SDQDSKL41)
中文摘要
通过项目进行社会动员(简称项目动员),是基层政府实现与社会有效衔接的一种尝试。项目动员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行政部门,也包括平台型社会组织。基层政府通过压力与激励、培养积极分子、建立社区自组织、树立典型社区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项目动员整合个体需求,将分散个体纳入组织体系,促进新公共空间的形成。不同于传统公共空间,新公共空间既不是国家强力推动,也非社会单方面形成,而是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双向互动形成的公共场域。这是基层政府通过项目进行动员带来的客观结果。
参考文献
① 徐勇:《“宣传下乡”:中国共产党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中共中央党史》2010年第10期,第15-22页。
② 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78-188页。
③ 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第50-58页。
④ 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40-44页。
⑤ 翟学伟:《土政策的功能分析》,《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88-95页。
(1)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7-24页。
(2)王向民:《中国社会组织的项目制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5期,第130-140页。
(3)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13-130页。
(4)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第64-79页。
(5)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37页。
(6)周雪光、程宇:《通往集体债务之路》,《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1期,第46-77页。
(7)黄宗智等:《“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第143-159页。
(8)N区社工委:《关于征集“新型特色社会动员体系”试点社区的工作方案》,内部资料。
(9)陈国权、陈洁琼:《名实分离:双重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策略》,《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4期,第71-83页。
(10)王清:《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4期,第59-65页。
(11)萧楼:《柔性政权:“政治动员”下的乡镇和村庄——东南沿海D镇个案分析》,《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第70-78页。
(12)金宁社区:《关于“金宁社区申请新型特色社会动员试点示范社区”工作总结报告》,内部资料。
(13)黄晴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珠江时报》2018年9月26日,第A02版。
(14)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1页。
(15)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页。
(16)黄宗智:《重新思考“第三领域”:中国古今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开放时代》2019年第3期,第12-36页。
(17)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史林》2003年第2期,第77-89页。
(18)王诗宗、杨帆:《基层政策执行中的调适性社会动员:行政控制与多元参与》,《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第15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