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权的合作权
On the Jurisprudence of the Right of Cooperation in Human Rights
作者:刘志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0(05):-153-16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人权合作权;主体间性;合作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国人权研究会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诠释”(CSHRS2020-02ZD);;
广州大学科研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研究”(YM20200100)
中文摘要
人权是一种既包含防御性又存在合作性的权利,以斗争方式追求人权,忽略了人权中的合作权,不利于对人权的全面把握。人权中的合作权,是公民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妥协和通力协作的模式。从主体间性理论来看,合作型的人权,其实现的模型、特点、原则与功能,都超越了防御型的人权。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人权合作权是人权事业不断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① 刘志强:《论人权法中的国家义务》,《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第18-19页。
② 韩大元:《国家人权保护义务与国家人权机构的功能》,《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第5页。
(1)朱孔武:《人权的内核——兼论“以人为本”的宪法涵义》,《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76页。
(2)汤闳淼:《社会权的确证与实现》,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19页。
(3)Donald P.Kommers,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pp.361-363.
(4)张翔:《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增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年,第115页。
(5)郑智航:《转型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共时性逻辑——基于一种主体性哲学发展的思考》,《江汉论坛》2015年第3期,第134页。
(6)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8-132页。
(7)洛克:《论政府》下篇,叶启芳、翟菊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9-77页。
(8)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8-22页。
(9)张翔:《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增订版,第113-114页。
(10)刘志强:《论人权法中的国家义务》,《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第19页。
(11)郑智航:《转型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共时性逻辑——基于一种主体性哲学发展的思考》,《江汉论坛》2015年第3期,第133页。
(12)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2-95页。
(13)洪晓楠、蔡后奇:《文化自觉的主体间性维度——对文化自觉“空间轴”的哲学反思》,《哲学研究》2015年第8期,第117页。
(14)李忠夏:《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年,第286页。
(15)张翔:《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增订版,第119页。
(16)李拥军、郑智航:《从斗争到合作:权利实现的理念更新与方式转换》,《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108页。
(17)于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100页。
(18)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310-311页。
(19)于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第87页;马剑银:《哈贝马斯的基本权利观——商谈论视角的基本权利体系重构》,《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第277-278页。
(20)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12页。
(21)高鸿钧:《权利源于主体间商谈——哈贝马斯的权利理论解析》,《心寄治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第189页。
(22)郑智航:《从互惠性到宽容性:法律责任构造逻辑的嬗变》,《山东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第86页。
(23)广州大学人权理论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纲领》,《法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61-65页。
(24)韩庆样、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3-264页。
(25)此模型图的构思受丹麦学者Lonelindholt博士的演讲启发。模型图由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熊中华、广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丽娜根据笔者手描示意图绘制而成,特向这两位同学致谢。
(26)刘志强:《论人权法中的国家义务》,《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第22页。
(27)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14-316页。
(28)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34页。
(29)韩红:《论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问题》,《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第48页。
(30)董石桃、万斌:《论人权“社会性”的内在逻辑和科学发展》,《湘潭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138页。
(31)杜明利:《主体间性视域下关于政治认同建构的思考——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94页。
(32)李步云:《李步云选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02页。
(33)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25页。
(34)朱孔武:《人权的内核——兼论“以人为本”的宪法涵义》,《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76页。
(35)刘志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表达》,《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15页。
(36)林尚立:《建构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2页。
(37)包心鉴:《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地位与功能——兼论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江汉论坛》2018年第11期,第31页。
(38)王建华:《政党与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一项基于中国情境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复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15页。
(39)王浦劬:《中国的协商治理与人权实现》,《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23-24页。
(40)朱孔武:《人权的核心:概念的提出与求证》,《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第102页。
(41)刘志强:《人权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12页。
(42)泮伟江:《如何理解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读书》2019年第5期,第3-1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