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官民的岁时祭祀及其重心
The Sacrifices of Local Officials and Local People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赵娓妮;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0(05):-60-6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清代;官方;民间;祭祀重心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荣县档案整理与研究”(13&ZD152)
中文摘要
从祭祀实践及其在地方衙门公务活动中所占据的时间来看,祭祀活动实为清代地方衙门的重要"日常公务"活动之一。但官方祭祀远非清代祭祀活动的全貌。清代民间的岁时祀神祭醮活动比之官方祭祀更近于日常。以"会""社"等形式为主的民间祭祀酬神活动,是民间生活中最为欢乐的"大日子",也是民间长久存在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官方祭祀不可离开"为民谋求福祉"的重心,民间祭祀则具有明显的求一己私利的功利性特点。官方与民间祭祀所代表的,正是传统祭祀观念中两个不同的重要层面。
参考文献
① 大祀、中祀、群祀的分等及种类,参见(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18-432,光绪二十三年石印本。
② 如因天旱雨旸而祭,可能一月中即有数次之多,即祀典所言“祈雨”与“祈晴”之祷。
③ (乾隆)《雅州府志》卷6,清乾隆四年刊本。
④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16《礼部·祭统》。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16《礼部·祭统》。
(2)亦称“祭厉”,祭于厉坛之故。
(3)(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44《礼部·群祀》。
(4)上述各项官方祭祀的相关规定参见(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16《礼部·祭统》。
(5)(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43、415《礼部·群祀》。
(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45《礼部·群祀》。
(7)对中央朝廷官员甚至皇帝而言,无论在公务抑或私人生活中,祭祀同样是重要活动。
(8)祭祀有严格时间要求,通常应在凌晨三点至六点间,至迟不得过早晨七点。如雍正皇帝所说:“祭祀大典,例有一定时刻,总当在寅卯之间行礼,方合礼经质明将事之义。”参见(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16《礼部·祭统》。
(9)《(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92,清乾隆二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10)民国初期甚或中、后期的地方志亦会记载各地清代相关祠庙祭祀情形。参见(民国)《黄州府志》、(民国)《寿光县志二十三卷》、(民国)《金乡县志二十卷》、(民国)《福鼎县志》等,分别收在《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177、157、13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11)潘观保(1825—1894),字辛芝、辛之,出身苏州巨绅之家,家族先后出过多位朝廷重臣,族内举业昌盛。留有《潘观保日记》手稿,现已出版,收在苏州博物馆编:《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卷四,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有关潘观保的内容均引自此书中所收《潘观保日记》,第1773-1945页。
(12)相关内容可参见(光绪)《大清光绪会典事例》卷438《礼部·中祀》。
(13)(民国)《新修南充县志》卷7,民国十八年刻本。
(14)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15)刘大鹏:《退想斋日记》,第30页。
(16)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分”条,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17)(民国)《三台县志》卷25《节序》,1931年铅印本。
(18)(民国)《三台县志》卷25《节序》。
(19)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城隍出巡”条、“过会”条。
(20)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祭马王”条、“祭关帝”条。
(21)(民国)《三台县志》卷25《节序》。
(22)(光绪)《贵池县志》卷1,清光绪九年活字本。
(23)(民国)《三台县志》卷25《节序》。
(24)(光绪)《贵池县志》卷1。
(25)(民国)《三台县志》卷25《节序》。
(26)民间祭祀中祭祀单位或组织打破里社组织的情形,参见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史林》1995年第1期,第33-47页。
(27)清代南部县档案中多为“会”,此处讨论亦主要限于“会”。
(28)《呈据本县医学首事具禀》,《四川省南部县正堂全宗档案》清1-7-14-116,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藏。本文所引清代四川南部县档案均藏于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下文不一一标注。
(29)《呈据临江乡民周洪康具告周洪礼估占清明会产的告状》,《四川省南部县正堂全宗档案》清1-7-87-802。
(30)此类“会”在文庙祭祀及维护中的功能参见赵娓妮、里赞:《清代四川(州)县对文庙的官方祭祀——兼及清末民初文庙的废祀》,《四川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第124-134页。
(31)《呈据上码夫头马贵等据告河下会首王子仲等收吞会钱、抗不交出唱戏的禀状》,《四川省南部县正堂全宗档案》清1-7-42-393。
(32)《呈据城外北街赖文善等具告赖文玉充当天上宫总管因命案受株,讹断赔钱修楼,藐断撇,恳查唤究的告状》,《四川省南部县正堂全宗档案》清1-8-8-81。
(33)参见张祖基编:《中华旧礼俗》(全四册)第三集,世界客属第五次恳亲大会(东京),日本崇正总会《中华旧礼俗》纪念出版与赠书委员会,1984年影印本。
(34)该案参见四川省南充市档案局(馆)编:《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第123册,合肥:黄山书社,2015年,第1-74页。
(35)倪励辑:《象邑夏王庙志》卷下,道光九年刻本。
(36)(乾隆)《蔚县志》卷26,清乾隆四年刊本。
(37)以上参见刘大鹏:《退想斋日记》,第121、176、249、193、211、182、193、278、169、194、153、161、170、185、136页。
(38)参见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8页。
(39)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第129-131页。
(40)戴肇辰辑:《学仕录》卷16,清同治六年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41)黄六鸿:《福惠全书》“敦节俭”条,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第3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518页。
(42)张焕纶:《救时刍言一则》,《清经世文续编》卷61《礼政十二》,清光绪石印本。
(43)周际华:《共城从政录附莘原从政录》“烧香说”条,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第6册,第287页。
(44)1920—1930年代,河北定县总计有855座寺庙,其中属于官祀的仅占26%。参见Sydney D.Gamble,Ting Hsien,a North China Rural Community,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54,p.401.
(45)(光绪)《容城县志》卷三,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
(46)(光绪)《续修永北直隶厅志》卷四,清光绪三十年刻本。
(47)详参赵娓妮:《“宽厚”与“矜恤”:清代知县婚姻类案件裁断中的内在逻辑》,《法制史研究》(台北)2015年第5卷。
(48)《荀子》卷11,杨倞注,清抱经堂丛书本。对于“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杨倞注:“顺人之情以为文节,则无害。淫祀求福,则凶也。”
(49)以上参见周际华:《共城从政录附莘原从政录》“烧香说”条,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官箴书集成》第6册,第287页。
(50)Howard D.Smith,“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us for Religion,” History of Religions,Vol.2,No.2,1963,p.242.类似见解也可参见C.K.Yang,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p.164-179;John K.Shryock,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Cult of Confucius,New York: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1966,pp.223-233;Richard J.Smith,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The Qing Dynasty,1644-1912,Oxford:Westview Press,1994.
(51)也有学者留意到中国传统祭祀系统中存在的官方与民间的区别。参见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程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Smith,China?s Cultural Heritage.两人均提及清代的官方祭祀(official sacrifice)与相对应的民间祭祀(popular sacrifice)或宗教,不过,他们对两者的认识均有误解。在这个问题上,杨庆堃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及了“官方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区别,不过遗憾的是,他亦误将两者的区别概括为“前者(按官方信仰)的祭祀总是于春秋两季开始时举行,而后者(按民间信仰)则通常是在神灵生日之时举行”,缺乏更本质性的分析。参见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52)葛兰言:《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第154页。
(53)James Watson and Evelyn Rawski,eds.,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rder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p.7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