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僰国”地区的僰人及其“消亡”
The Bo People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Bo” and Their Disappearance
作者:刘复生;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0(05):-51-5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僰人;僰人悬棺;僚人(獠人);僰国;都掌蛮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秦汉时期在今四川宜宾设立僰道,这是古代僰人最大的聚居区,后来被称为"僰国"。作为集团性势力的僰人消亡于北宋晚期,僰人分散且与其他民族杂居于"僰国"故地,"历今年久,俱化一体"。僰人不使用铜鼓,不行"悬棺",也不"打牙",与"獠人"习俗迥异。所谓"僰人南迁"并不存在,是一种迁徙想象。明代晚期称霸当地的都掌僚人覆灭之后,被袭称为僰人,"僰人悬棺"实是张冠李戴的误传。
参考文献
① 《吕氏春秋》卷二十《恃君》,陈奇猷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322页。“篇笮”犹言竹索。
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二《巂州·昆明县》,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24页。
③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定筰县》,任乃强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④ 《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刘宋裴骃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59页;《汉书》卷四五《伍被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68页;《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杜笃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00页。
(1)《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第175页。
(2)《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1597、1598、1610页。县“有蛮夷曰道”,出自《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
(3)《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第2991页。
(4)《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第3044页。
(5)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本4分,1938年,第512页。
(6)张博泉:《“别种”刍议》,《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第189页。
(7)《汉书》卷七《昭帝纪》,第219页。
(8)分别参见孙宏开:《白马人的语言》,四川民研所编印:《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1980年,第15-25页;孙宏开:《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编:《西南民族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429-454页。
(9)《淮南子》卷一一《齐俗训》,《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53页。
(10)《太平御览》卷七九一《四夷部》十二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据王叔武研究,《永昌郡传》作者和卷帙均不可考,其所记郡名,与晋代魏完《南中八郡志》相同,二书成书年代相当。参见王叔武:《云南古佚书钞》(增订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16页。
(11)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12)樊绰:《云南志》,赵吕甫校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7页。
(13)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白人)》,王叔武辑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14)可参考段玉明《南诏大理文化史》(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8年)中《南诏大理的文字与语言》的专节讨论。
(15)芮逸夫:《僰人考》,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23本上,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51年,第258页。
(16)“白艻子(弟)”是宋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乡兵,是从昌州、泸州、富顺监和简州等地征发来的,与民族成分无涉,参见刘复生:《“白艻子弟”考索》,《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第84-88页。
(17)龚友德、李绍恩:《那马人的时空表述法》,《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46页。“那马”是他称,其自称“白子”“白尼”(“尼”即人),居住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和碧江县境内。
(18)《元世袭大理总管段氏世系》之二《大理市阁洞塝段氏族谱调查》,张锡禄整理,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页。
(19)《鹤庆高土司世系调查》,张锡禄调查整理,云南省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第11页。
(20)张旭:《从白族的自称和他称看其族源》,《大理白族史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4-40页。原刊《大理文化》1981年第5期。
(2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7页。
(22)康熙《四川叙州府志》卷之一,清康熙刻本。
(23)郭允蹈:《蜀鉴》卷四《李寿纵獠入蜀》,《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记载“獠人入蜀”事之史籍有多种,以《蜀鉴》本较为全面。《益州记》今佚,现有孙琪华著《益州记辑注及校勘》(成都:巴蜀书社,2015年)。本文引文中“獠”字照抄,叙述则作“僚”,读如“佬”。
(24)《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28页。
(25)《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7页;《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卷二二二下《南蛮下》,第1142、6327页。按,两《唐书·地志》纳州下羁縻县“都囗”下字皆缺,然而《新唐书·南蛮下》载“上元末,纳州獠叛,寇故茂、都掌二县”,可证为“都掌”无疑。
(2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元丰五年七月癸卯、元丰七年十二月己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27)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讨卜漏》,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四引,顾吉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07页。讨卜漏事,今本《长编》佚。
(28)《招捕总录·四川》,《从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3页。
(29)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王晓毅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第149页。
(30)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五《四川·凌霄、都都寨、九丝诸蛮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据万历原刻本影印,1962年,第214页。
(31)《宋史》卷九六《蛮夷四·淯水夷》,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44页。
(32)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六六《潼川府路·安宁县》,清影宋钞本。安宁县,本长宁军下安夷寨,嘉定二年改安夷寨为县,改名安宁。
(33)《元史》卷六十《地理三·戎州》,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446页。此戎州在今兴文县。
(34)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一○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政和四年戎州改名为叙州。
(35)《北史》卷九五《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54页。
(36)参见刘复生:《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与语言遗存》,《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49-61页。
(37)王廷相:《四川事宜议》,万历《四川总志》卷三十《议类》,明万历刻本。收入《明经世文钞》卷一四九《王氏家藏文集》卷二。王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嘉靖六年(1527)两度赴四川为官。
(38)此碑毁于1950年秋,因碑高厚大,建武粮站将碑打成石磨加工粮食,碑毁字碎。
(39)光绪《叙州府志》卷十六《金石》,第20、26页。
(40)曾省吾:《西蜀平蛮全录》卷十《功宗小纪》,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41)张佳胤:《曾中丞平戎颂·平戎》,《明经世文编》卷三三九《张居崃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诸葛元声辑:《两朝平攘录》之二《都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万历刻本,1980年;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五《四川·凌霄、都都寨、九丝诸蛮列传》。
(42)嘉靖《四川总志》卷十六《经略下·边备》,明嘉靖刻本。
(43)李长春:《平蛮碑》,康熙《四川叙州府志·宜宾县》卷五《艺文》,康熙刻本;李长春:《新修建武所城记》,曾省吾:《西蜀平蛮全录》卷十五《纪载》,第243页。
(44)乾隆《珙县志》卷十四《杂志》,第8页;同治《高县县志》卷六《山川》,第17页;光绪《叙州府志》卷十五《冢墓》,第62页。
(45)林名均《川南僰人考》(原刊1941年《文史教学》创刊号)、郑德坤《僰人考》(原刊1944年《说文月刊》第四卷合订本)是早期持此观点的代表作,均载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印《悬棺葬资料汇集》,1980年。
(46)张旭:《僰人不是白族的先民》,《大理白族史探索》,第41-53页。
(47)芮逸夫《川南民族的悬棺问题——僰人悬棺乎?僚人或仡僚悬棺乎?》是一篇短文,载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印:《悬棺葬资料汇集》,第46-47页,原刊1947年《中央周刊》第9卷第11期,第12页。
(48)会议综述《关于悬棺葬的学术讨论》总结了四种意见,载中国民族学研究会编《民族学研究》第四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辑中李绍明《为川南“僰人悬棺”正名》一文认为,悬棺是僚人所为,同时认为“僰人后裔为今日的白族”。唐嘉弘《“僰人悬棺”质疑》(四川民族研究所编印:《民族论丛·悬棺葬研究专集》,1981年)大体持相同观点。
(49)以上引文参见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讨卜漏》引《赵遹行状》,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四,第1089、1106、1107页。
(50)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1941年,今据《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9页。还可参考蒙默:《僰为僚说》,《南方民族史论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本节语言问题,得聂鸿音先生指教,也得到兴文文管所陈介刚先生的帮助,在此一并道谢!
(51)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52)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六六《潼川府路·长宁军·景物上》、卷一六七《潼川府路·富顺监·古迹》,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第1179、1185页。
(53)蒲杲:《忠祐祠记》,傅增湘原辑、吴洪泽补辑:《宋代蜀文辑存较补》卷一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83页。
(54)《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五》,第2219页;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五一。
(55)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二九。
(56)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讨卜漏》引《赵遹行状》,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四,第1089页。
(57)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四,第1106页。
(58)康熙《四川叙州府志》卷一《风俗》,康熙刻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