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重建的前提及其中国智慧
The Premise of Rebui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and the Role of Chinese Wisdom
作者:赵坤;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0(05):-21-2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个体;共同体;前提;共生关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19ZDA003)
中文摘要
现代性境遇下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日趋紧张并陷入异化困境,二者关系的重建成为一项具有现实紧迫感的时代课题,这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个体与共同体的本质性关系并对二者间的历史张力形成合理把握。以共同体为核心的共同体主义重建方案未能提出这一前提。马克思继承了共同体重建的思想传统,同时揭示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性关系,其历史张力在生产方式的内在决定下有不同呈现,"共生"价值的真正实现需要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这一科学前提出发,融合国内国际两重视域,以社会主义制度基础的夯实为根本,构建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共同体价值的共同实现,同时以共生主义理念来构建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引领全球文明秩序重塑,彰显了现代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重建的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袁祖社:《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及其伦理正当性之思——“共同体”逻辑的意义及其内在限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62页。
(2)参见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2-5页。
(3)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序曲”第4页。
(4)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1页。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85-186、297、289页。
(6)转引自贺来:《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5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8)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54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
(10)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34-136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26、51页。
(12)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第10页。
(13)张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18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53页。
(15)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第340页。
(16)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16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
(18)刘同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70年及其历史贡献》,《四川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第1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