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培养述论(1928—1949)——以史语所档案记载为主的探讨
On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IHP) ——A Discussion Based on IHP Archives
作者:马亮宽;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1(06):-62-7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郑天挺;研究生培养
Key words: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傅斯年年谱长编”(321021901)
中文摘要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立,将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作为培养后继学术人才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以后的20多年间,史语所先后招收了数十名研究生,由于招考制度科学、培养精准、管理严格,这些研究生几乎全部成为其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史语所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和管理措施,有许多方面值得后世总结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大纲》,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1卷,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1年,第137页。
② 《傅斯年致陈寅恪》(1928年9月20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149页。
③ 《傅斯年致杨铨》(1928年11月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165页。
(1)《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0页。
(2)《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1页。
(3)《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0页。
(4)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傅斯年致信冯友兰、罗家伦、杨振声,要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时创造了一个名词。信中说:“合作乃是狼狈为善(狼狈分工合作本至善),各得其所!”从此成为傅斯年与其他学术单位合作的专有名词和基本原则。参见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152-153页。
(5)《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2页。
(6)《傅斯年致向达》(1939年4月20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65页。
(7)《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2-973页。
(8)《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7页。
(9)“傅斯年档案”,I-126,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10)《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2页。
(11)以上引文参见《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4页。
(12)《傅斯年致杭立武》(1939年5月17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75-977页。
(13)夏本戎主编:《五华教育史话》,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9页。
(14)“傅斯年档案”,I-910,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15)郑克晟:《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文科研究所——兼忆傅斯年、郑天挺先生》,布占祥、马亮宽主编:《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16)杨志玖:《我在史语所的三年》,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下),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第784页。
(17)《致胡适》,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18)郑天挺:《自传》,《郑天挺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9页。
(19)郑克晟:《中研院史语所与北大文科研究所——兼忆傅斯年、郑天挺先生》,布占祥、马亮宽主编:《傅斯年与中国文化》,第29页。
(20)郑天挺:《自传》,《郑天挺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9-700页。
(21)王永兴:《忠以尽己,恕以及人——怀念恩师郑天挺先生》,《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页。
(22)郑天挺:《自传》,《郑天挺纪念论文集》,第700页。
(23)马学良:《历史的足音》,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下),第863页。
(24)王叔岷:《慕庐忆往》,台北: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93年,第43页。
(25)何兹全:《李庄板栗坳·史语所》,《新学术之路》(下),第824页。
(26)罗常培:《苍洱之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下一条:从“黄老学”到“黄老道”:关于其中一些问题的再讨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