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借鉴

交流借鉴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借鉴 > 正文

王晴:一个科技期刊编辑的人生感悟

2020年05月13日  点击:


编者按

近日,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编辑出版了增刊《足音——全国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出版人专辑》。全书共设两章,由85篇文章组成,共约54万字。本刊以83位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的出版人为代表,通过描写他们的人生经历,先做人再做事的人生感悟,在无数次成败中积累的编辑加工经验和细腻严谨的把关精神,将自己从业30年的宝贵经验精彩呈现,展现出他们长期坚守、默默奉献的心路历程,体现出期刊人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本刊的出版旨在使这些宝贵的“得与失”留给后人,使老一辈期刊人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本刊将陆续刊登该专辑中的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让我们在分享这些美好成果的同时向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的期刊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敬意!


王晴:一个科技期刊编辑的人生感悟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73GJpSX2EoJrq4YMlOcVicQDZ95Y8dGfxIiaugUrBxaoZps7xopvExpViar5rYHH0YicGdica82Qm91SDJAxkbk7q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981 年的夏天,少女时代的我,理想夹杂着遐想,对未来人生还是一张白纸,我接到了口腔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医学”这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冰冷的词汇,使我不得不开始用全部的勇气和遐想去温暖它。我渐渐对“口腔”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就是收入高、工作轻松、不用值急诊和上夜班的医务工作者。在发达国家,牙医因有着高收入、高地位而被人羡慕。入学后口腔医学未来的优越性时时得到耳闻,我过了五年大学校园的生活,庆幸父母为自己选择了如此有优越感的专业,简直就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公主,傲视一切,又对未来想入非非。

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我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工作!

报到后迎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喜悦,而是人生抉择的痛苦。医院领导面无表情、平谈地说:你现在只能在放射科或者编辑部工作,因为只有这两个部门缺人……也就是说,不能当口腔医生!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顿时落入了深渊,好在当年葛优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是如此浪漫,我想总比《放射科的故事》有情调吧,最终我成为华西口腔医院编辑部的一名编辑,那是1986 年夏末。

 内心充满像火一样激情的我,被安置在一间20 平米、6 位编辑的办公室,当时他们当中最年轻的编辑也已经近50 岁了,最长者已超70 岁,都是由于身体原因及其他原因从临床一线退下来的医生。显然,我走入了一个老年群体,格外显眼,又是那样的不协调。

 拆信封、分类作者投稿、编辑稿件(就是简单地修改错别字、图表格式,使语句通顺能懂,标记排版格式),再到当时的铅字印刷厂,跟着工人师傅检字、排版和校对,这就是我的全部工作。“忙、并不快乐着……”特别是看到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医院的诊室里,牙钻声不绝于耳,患者的感谢声和欢笑声,让我羡慕不已,我开始憎恨当编辑,我开始设想调离华西口腔医学院,去其他医院的口腔科当一名我向往的口腔医生,但又舍不得华西口腔医学院的金字招牌,和毕业分配时留给同学们那种佼佼者的印象。最后的计划是先干几年,再想办法考研究生或者调离吧。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发现经常要为作者提供发表论文或即将发表他们论文的证明,因为他们需要申报各种奖励,而且不时看到各行各业设置奖励制度的消息。看到编辑前辈们辛苦一辈子,终无所获,做编辑就是替人作嫁衣,只有苦劳没有功劳,功劳都归于作者,需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应该呼吁设立科技期刊奖励制度。从来没有写过编辑学论文的我,积5 年之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将撰写的《论科技期刊奖励制度的设立》论文投稿《编辑学报》。1991 年,论文正式发表。看到今天科技期刊奖励制度早已成为惯例和常态,内心还是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此事使我完成了从编辑职业到编辑事业的升华,使我找到了编辑事业发展的人生之路。

随着对事业态度的转变,我的视野越来越宽泛,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先后发表了《科技期刊的自身宣传》《口腔医学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刍议》《组稿·现状·对策——拓宽<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稿源的建议》《期刊生存方式》等做好期刊编辑工作的经验体会。逐渐在编辑界崭露头角,我也开始有了身在华西、放眼全国的意识。科技期刊的质量是其生命力的标志,跟上并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是主要抓手。接下来几年里,我开始“站稳脚跟,努力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积极引入“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意识”“科技期刊计算机办公系统的设计”“电子索引的制作及使用体会”“巧用word 编制主题索引的一种简便方法”“利用计算机提高编辑部的运作效率”等新媒体手段并发表论文,标志着我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进入21 世纪,我也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先后被任命为编辑部副主任和主任。随着老一代同事的退休,编辑部招来新生力量,我意识到,有一群懵懵懂懂如我新入职时一样怀揣当口腔医生理想而又倍感失落的年轻一代,踏入了编辑职业。抓紧教育和培养新人是我这个资深编辑的当务之急,这一时期,我撰写的《青年医学编辑培养途径初探》《编辑入门三部曲》《怎样培养青年医学编辑成才》《青年医学编辑培养模式探索》《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撰写编辑学论文如何选题》等专业论文在全国交流。进而我又拓展性地提出“从事医疗实践是口腔医学青年编辑成才的好途径”“医学期刊编辑宜参加临床医疗实践”等新举措。这一举措在稳定编辑队伍、鼓励高学历口腔医学研究生能安心、用心、真心地做好编辑工作,使青年编辑有职业归属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医院领导也认可了我们编辑团队,允许我们每周上两个门诊班,不脱离临床实践。我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成为华西口腔医院全科门诊的一级专家、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受到患者爱戴,我的专家门诊号一号难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两栖”专家。

我在编辑领域的创新与拓展也得到了积极的回报,我从2009 年开始担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也从一个助理编辑成长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我将更大的荣誉视为前进的动力和鼓励,事业感和使命感倍增,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我意识到,我们具备了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条件,机遇总是赋予有准备的人,这一普世真理再一次在我们身上得到了验证。2007 年,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国家将鼓励申办英文国际科技期刊的信息,在华西口腔医学强大学科背景的支撑下,在杂志主编和医院领导国际化视野的引领下,我全力以赴开始筹备创办国际英文期刊,经过艰苦的努力,新刊终于在2009 年正式向海内外出版发行。该刊现已成为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国内首本、亚洲第一、国际领先的中国人自己主办的口腔医学权威期刊,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轰动全国编辑学领域和口腔医学领域,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誉为“走向国际”的典范,并数次予以详细报道,成为同行申办和发展英文科技期刊的主要经验来源。

在别人羡慕不已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又开始设想如何依托口腔医学的特色,再办一本高水平的英文医学杂志。大家知道,临床医学所关注的是全身健康和疾病,有不少是发生在骨骼系统,所以骨骼的疾病和健康研究成果就成了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共同关注的领域,牙齿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它也是长在牙槽骨上的,所以,我们就起源于牙科,发展于牙科,扩展到全身,《骨研究(英文版)》杂志应运而生。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创刊两年后,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成为国际权威期刊。从创办口腔医学中文期刊的成功,到尝试创办英文口腔医学期刊,再到创办骨科医学期刊的成功,在我们身上再一次证明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句至理名言。中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使我和我的团队收获满满,士气高涨,成为行业翘楚,几年来先后囊括了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先进出版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优秀出版人物等所有奖项,我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我的亲身奋斗经历说明,人生的精彩华章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相比人生的不如意,其实机遇更多。只要时刻准备着,时刻努力着,不言放弃,将个人发展融入团队建设中,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就会在知天命之年讲出精彩的人生故事。


(作者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部主任;本文摘自《中国期刊年鉴》增刊《足音——全国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出版人专辑》)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J73GJpSX2EoJrq4YMlOcVicQDZ95Y8dGfqUfEMtIPjtib4LbvBEXlePTn0tEPgL4icGy9GIBDINRv5FS2C7WWKzV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一条:原祖杰:跨学科研究的崛起与综合性期刊的机遇

下一条:原祖杰:社科期刊的窘境根源何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观察与思索

关闭

Copyright © 2020四川大学期刊社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