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ng Lao Yiology and Taoism——Focusing on Tang Yongtong and Chen Yinke on Calendar
作者:赵建永;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20,231(06):-79-8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黄老;易学;道教;历数;《太平经》;汤用彤;陈寅恪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16ZDA106)
中文摘要
作为20世纪中国学界的代表人物,汤用彤和陈寅恪对黄老学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具有典范意义。陈寅恪的道家道教研究,证实了汤用彤关于《太平经》与历数关系的观点,并对汤说多有指引和启发。汤用彤则揭示出黄老易学与早期道教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开创了学界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完善了陈寅恪的有关论断,并由此解决了《太平经》成书年代问题。汤用彤和陈寅恪的研究,开启了从文化融合发展层面解析黄老道家易学史的先河,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参考文献
① 钱穆当时借住在汤宅,因而亲历陈寅恪与汤用彤的交往,并在晚年回忆道:“余又因锡予获交于陈寅恪。锡予寅恪乃出国留学前清华同学(赵建永按:非清华同学,而是哈佛时期的同学)。寅恪进城来锡予家,常在余所居前院书斋中聚谈。寅恪在清华,其寓所门上下午常悬休息敬谢来客一牌,相值颇不易。”参见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80页。
(1)汤用彤1934年所写《甲戌读书札记·关于太平道》中,抄录《云笈七签》卷六《四辅·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的相关段落,文曰:“近人相传云:海嵎山石函内有此经。自宋梁以来,求者不得。……至宣帝立,帝好道术,乃命太平周法师,讳智响,往取此经。……自此以来,其文盛矣。帝因法师得此经,故号法师为太平法师。”据此,“陈之响”应为陈宣帝时使《太平经》重新行世的道教法师周智响。另据,《正统道藏》本《云笈七签》,“之响”作“智响”。可见,此信中“智”抄成“之”字,当为笔误。
(2)《汉书》和汤用彤《甲戌读书札记·关于太平道》手稿中,都把“太初元将”写作“元将太初”,故此信中“元将太初”当为“太初元将”之笔误。
(3)汤用彤:《复陈寅恪信》,原载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8-89页,后收入《汤用彤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5页。
(4)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88页。
(5)孙尚扬:《汤用彤年谱简编》,《汤用彤全集》第7卷,第674页。
(6)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7)汤用彤的父亲汤霖(光绪十六年进士)素喜汉易,兼通儒道,旁及佛学。
(8)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46-252页。
(9)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4页。
(10)汤用彤:《甲戌(1934)读书札记·关于太平道》,未刊手稿,本文写作时藏北京大学燕南园。
(11)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4页。
(12)1934到1935年,汤用彤所写《甲戌读书札记》《乙亥读书札记》中,有相当篇幅是在研究《太平经》与道家、易学、佛教关系的问题。这批未刊读书札记现已整理出来,拟收入即将出版的《汤用彤全集新编》。
(13)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7-258页。汤用彤还首次揭示了《太平经》的“承负”说是由《易·坤·文言》中善恶报应思想发展而成,不同于佛教因报轮回论。相关研究详见拙文《汤用彤先生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的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第32-38页。
(1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1卷,第44页。
(15)汤用彤:《玄学与中华佛学》,《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83页。
(16)汤用彤:《汉唐佛学纲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93页。
(17)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0页。《太平经》所受孟喜、京房象数易学的深刻影响,及其对汉易象数学应用和发挥,详见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3-109页。
(18)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19)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页。
(20)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0页。
(2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1卷,第44页。
(22)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0-261页。
(23)龚鹏程:《汉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54页。
(24)“域”应为“城”字之误。西城王君,约秦末汉初之人,在后来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尊崇。今天水市东南之西县,史上多称西城,即传说诸葛亮空城弄险之地。但西城作为名号,并不一定确指哪座城市,或指任一城市的西区。《太平经》中至尊天神“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有一师四辅,一师即彭太师;四辅即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王君对于上清派之开创渊源极深,《云笈七笺·道教经法传授部·上清源流经目》载其传承关系为:王君授《上清经》三十一卷予清虚真人王褒,王褒又授予南岳夫人魏华存。
(25)《魏书·殷绍传》所载善于方术的僧人昙影,与儒家方面的殷绍,道教方面的于吉、成公兴、寇谦之,在历数学上的渊源,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1卷,第399页;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12-118页。
(26)汤用彤:《复陈寅恪信》,蒋天枢:《师门往事杂录》,《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1-242页。
(27)蒋天枢:《师门往事杂录》,《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第242页。
(28)陶弘景:《真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4页。
(2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0、463页。
(30)如《太平经》卷四十四云:“十一月子,德在初九,德在室中,刑在远野,十一月怀一德。十二月丑,德在九二,德在明堂,十二月怀二德。正月寅,德在九三,德居庭,正月怀三德。二月卯,德在九四,德在门,二月怀四德,刑德相半。五月午,刑在初六,刑在室中,夏德到野,五月怀一刑。”等等。
(31)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8-259、255-257页。
(32)详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12页。
(33)胡文辉:《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研究》,《中国早期方术和文献丛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1页。
(34)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9页。
(35)饶宗颐:《先老学初探——(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演讲辞及其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该文以《(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先老学初探》为题,另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6)饶宗颐:《先老学初探——(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演讲辞及其他》,第1页。
(37)胡文辉:《马王堆帛书〈刑德〉乙篇研究》,《中国早期方术和文献丛考》,第266-267页。
(38)参见詹石窗、连镇标:《易学与道教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3-194页。
(39)于涛:《〈太平经〉刑德图式的易学表现及其他》,《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第3-5页。
(40)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59页。
(41)汤用彤:《读〈太平经〉书所见》,《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264页。
(42)陈寅恪:《致董作宾》,《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43)史书对“五星连珠”有种种说法,大抵凶多吉少。其中以《史记·天官书》论述较为周全:“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重致天下。……五星合,是为易行,有德受庆,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孙蕃昌;无德受殃若亡。”意即吉凶主要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据学界研究,汉代以降最壮观的两次“五星会聚”,均发生在女主崛起导致内乱之时:一是公元前185年,吕后主政,翌年杀少帝刘恭,改立刘弘;二是710年,韦皇后弑唐中宗,临朝摄政,李隆基起兵杀韦后。参见黄一农:《社会天文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9-70页。
(44)竺可桢:《竺可桢日记》(1962年2月14日),《竺可桢全集》第十六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45)汤用彤:《谈助》,《汤用彤全集》第5卷,第52页。
(46)吴宓:《吴宓日记》第2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79页。
(47)吴宓:《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1页。
(48)摄提格为古代岁星(木星)纪年中的年名,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寅”。《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曰摄提。”《尔雅·释天》:“大(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汤著提到:东晋佛教领袖慧远于岁逢“摄提格”的元兴元年(402)与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人建斋立誓发愿,期生西方净土,并令刘遗民著文记其事,开篇曰:“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慧远精通易老庄三玄之学,“《世说》载其与殷仲堪谈《易》,谓《易》以感为体。其行文亦杂引《庄》《老》,读其现存之篇什,触章可见,不待烦举”。他既持精灵不灭之说,又深怵沉溺生死之苦,累劫轮回之痛。因此“无常之惧,诸人均感之最切,其共期往生佛国,固所宜也”(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全集》第1卷,第271、274-275页)。这便是慧远立莲社而被尊为中国净土宗创始人的由来。“《易》以感为体”之说深刻揭示了作为易学本质的感应原理,慧远“贞感幽奥”,将之创造性地运用于对佛教的理解和会通上。
(49)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人们心有余悸,而博古通今的陈寅恪自有理由关注大局走向,思考“大灾”是否还会来临,并在其诗作中表达出无穷殷忧。陈寅恪失明已久,却依然垂注天文异象是否出现。或许不见纷繁世象,更能使其内心宁静专一,驾驭学贯中西、构造精密的知识飞舟,去探索茫茫幽渺的“天道”运行轨迹,正如庄子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陈寅恪戛戛独造的探索之举,印证了上古“瞽史知天道”的瑰奇神秘传说。详见张荣明:《“瞽史知天道”——竺可桢与陈寅恪之四》,褚钰泉编:《悦读MOOK》第33卷,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
下一条:论社会正义是一个恰当的道德修辞——对三种反社会正义论的驳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