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论文摘要

感染性心内膜炎继发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致死1例报告

作者:田春霖, 康焰

Author:,

收稿日期:2018-12-26          年卷(期)页码:2019,50(4):628-62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感染性心内膜炎, 假性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Key words:, ,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栏目:个案报告

感染性心内膜炎继发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致死1例报告

    通讯作者:康焰,kangyan@scu.edu.cn

  • 1.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重症医学科 (成都 610045)

  •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重症医学科 (成都 610041)

  • 收稿日期:

    2018-12-26

  • 录用日期:

    2019-04-02

  •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7-01

English Abstract

    • Received Date:2018-12-26

    • Accepted Date:2019-04-02

    • Available Online:2019-07-01

        全文HTML

      • 患者,女,18岁,主因“低热20 d,右侧肢体无力14 d”入院。20 d前以低热起病,伴上腹间断剧烈疼痛,自行购买头孢类抗生素,发热及腹痛缓解。14 d前突发晕倒,伴寒战高热和右侧肢体无力,最高体温39.2 ℃。于当地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IE);颅脑CT示左侧额颞顶及岛叶、基底节区大面积梗塞灶;血培养示血链球菌阳性。予万古霉素抗感染和甘露醇降低颅内压等治疗,症状无缓解,遂转入我院。入院诊断为IE、急性脑梗塞。予万古霉素1 000 mg q12 h联合头孢曲松钠2 000 mg qd抗感染,体温渐恢复正常。抗感染7 d,体温再次升至38.9 ℃,改万古霉素1 000 mg q 12 h联合左氧氟沙星250 mL qd抗感染,体温降至正常。入院9 d行“二尖瓣成形+左心房减容术”,术中见二尖瓣前后瓣分别约2 cm、1.5 cm赘生物。术后11 d,患者进食后突发上腹部剧痛,伴剧烈呕吐,查体:全腹软,中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腹部未扪及波动性肿块。完善腹部CT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前方4.4 cm×3.6 cm稍高密度影;腹部彩超考虑肠系膜上动脉来源的动脉瘤。经抑酸、解痉及止吐治疗无缓解。术后13 d,患者突发血压降低,大动脉搏动减弱,经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  链球菌感染导致心脏瓣膜受损,瓣膜内皮损伤处形成赘生物,菌血症时细菌可黏附在赘生物上。赘生物脱落后形成的栓子经肺循环或体循环到达肺脏、心、脑、脾、肾、肠等器官,引起相应器官的缺血或梗死。因此,在诊断IE后给予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一旦发生器官梗死,根据梗死面积决定是否溶栓治疗。感染性栓子还可引起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感染性血管炎、血管瘤。血管壁受到感染后局限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瘤又称假性动脉瘤。IE患者中约1%~5%的赘生物栓塞会演变为细菌性假性动脉瘤。此类动脉瘤可发于主动脉、四肢和内脏血管,典型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及搏动性包块。然而,本例患者继发于IE的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症状不典型,前期仅表现为发热,治疗中后期突发腹痛及剧烈呕吐。临床医生对IE患者出现腹痛及药物难以缓解的剧烈呕吐,应高度警惕内脏血管感染性动脉瘤的可能,避免漏诊。对于该类患者,不论是否扪及搏动性包块,建议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诊断困难的病变,还应尽早完善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此外,本例患者仅外院血培养阳性,其后包括术中赘生物的多次培养,均未查到细菌。文献报道IE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仅为50%。因此,对于IE诊断明确,有腹部症状,而血培养阴性的患者,亦不能排除细菌性假性动脉瘤。一旦诊断腹腔内脏感染性动脉瘤,则严密监测动脉瘤变化,及时手术治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PDF查看

      WeChat关注分享

      返回顶部

      关闭

      Copyright © 2020四川大学期刊社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邮编:6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