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炉霍县呷拉宗吐蕃时期炼铁炉研究
A Study on the Iron Smelting Furnaces of the Tubo Period at Xialazong Site, Luhuo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作者:李映福;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0(01):-5-1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吐蕃;冶铁炉;鼓风技术;南亚;东亚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四川大学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skqy201202)
中文摘要
川西高原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现的吐蕃时期冶铁炉与中原地区以及受中原冶铁技术影响而出现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冶铁炉属于不同的冶炼技术体系,其自然抽风的冶炼技术以及"竖井式"的炉型应是源于南亚地区的斯里兰卡,传播的途径可能是由印度经西藏高原西部的象雄王国传入川西高原的"附国"。
英文摘要
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局、炉霍县文化旅游局:《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3期。
①李延祥、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牛河梁冶铜炉残片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
②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一队:《郑州商代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③李延祥、陈建立、朱延平:《西拉沐伦河上游地区2005年度古矿冶遗址考察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编:《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四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45页。
④李延祥、朱延平、贾海新、韩汝玢、宝文博、陈铁梅:《西辽河流域早期冶金技术》,《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四辑,第45-46页。
⑤洛阳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5期。
⑥黄石市博物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45-150页。
①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鹤壁市汉代冶铁遗址》,《考古》1963年第10期;鹤壁市文物工作队编:《鹤壁鹿楼冶铁遗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7、31、76页。
②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巩县铁生沟》,北京:文物出版杜,1962年,第17页。
③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2期。
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1年第1期。
⑤参见李京华:《冶金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52-53、143页。
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鲁山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一号炉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地区文物科:《信阳毛集古矿冶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⑦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南阳汉代铁工厂发掘简报》,《文物》1960年第1期;苏天钧:《近十年来北京市所发现的重要古代墓葬和遗址》,《考古》1959年第3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1959年呼和浩特郊区美岱古城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第9期;李肖:《古代龟兹地区矿冶遗址的考察与研究》,《龟兹学研究》第一辑,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张家界市文物工作队:《湖南桑植县朱家台汉代铁器铸造作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3期。
⑧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邛崃市平乐镇冶铁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中)》,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①王振铎:《汉代冶铁鼓风机的复原》,《文物》1959年第5期。
②《文选》卷三十五《七命》,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95页。
③《神仙养生秘术·点白》,《道藏》三家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9册,第382页。
④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9图。
⑤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四《河东道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7页。
⑥王巍:《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5-86页。
①王巍:《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第94-95页。
②王巍:《东亚地区古代铁器及冶铁术的传播与交流》,第99页。
③村上恭通:《古代国家成立過程と鉄器生産》,东京:青木书店,2007年,第162、170、264页。
④黄全胜、李延祥:《斯里兰卡的冶铁考古》,《东南文化》2006年第6期。
①Gillian Juleff,“Technology and Evolution:A Root and Branch View of Asian Iron from First-Millennium BC Sri Lanka to Japanese Steel,”World Archaeology,Vol.41,No.4(2009),p.561.
②黄全胜、李延祥:《广西平南县铁屎塘冶炼遗址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12年第1期。
③R.F.Tylecole,A History of Metallurgy,Avon:The Bath Press(The Institute of Materials),1992,p.56.
④Juleff,“Technology and Evolution:A Root and Branch View of Asian Iron from First-Millennium BC Sri Lanka to Japanese Steel,”p.572.
⑤华觉明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12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拉萨市曲贡村石室墓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10期。
②童恩正:《西藏考古综述》,《文物》1985年第9期;李永宪、霍巍、更堆:《阿里地区文物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2页;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阿里皮央·东嘎遗址考古报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7、230页。
③才让太:《古老象雄文明》,《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④石泰安:《西藏的文明》,耿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⑤才让太:《古老象雄文明》。
⑥石泰安:《西藏的文明》,第20页。
①石泰安:《西藏的文明》,第20页。
②A·H·丹尼、V·M·马松编:《中亚文明史》第一卷,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第309-310页。
③任乃强:《附国非吐蕃——质岑仲勉先生》,《康藏研究》1947年第4期。
④石硕:《附国与吐蕃》,《中国藏学》2003年第3期。
①李敬洵:《七至九世纪川西高原部族考》,《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
②山口瑞凤:《吐蕃王国成立史研究》,东京:岩波书店,1983年。
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四川炉霍卡莎湖石棺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局、炉霍县文化旅游局:《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掘简报》。
④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县洛须“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日本九州大学、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局、炉霍县文化旅游局:《四川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掘简报》。
⑤拔塞囊:《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30-31页。
⑥《册府元龟》卷九七三《外臣部·助国讨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432页。
⑦《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58页。
⑧拔塞囊:《拔协》,第40页。
⑨《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泥婆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08页。
上一条: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