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
On the Ideas of Nationalism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ou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作者:郑大华;周元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08,(02):-5-1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前后;民族主义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五四前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是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其次是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再次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时期比较,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二是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三是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英文摘要
[1]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几乎没有这方面专题论文或著作的发表或出版。90年代中叶以后,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不少学者发出过加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呼吁,但真正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查中国期刊网,1994-2006年间共发表有关文章10篇左右,其中有郑师渠的《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郑大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5年10月),陈建国、黄国才的《一战对陈独秀的影响》(《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陈国清的《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进程的若干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董增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等。
[1]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J].史学月刊,2006,(6).
[2]只眼.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J].每周评论,第21号,1919-05-11.
[3]涵庐.市民运动的研究[N].晨报,第143号,1919-05-06.
[4]毅.五四运动的精神[J].每周评论,第23号,1919-05-26.
[5]若愚.为青岛问题敬告协约国[J].每周评论,第21号,1919-05-11.
[6]戴季陶.中国人的组织能力[J].星期评论,第1号,1919-06-08.
[7]国内大事述评[J].每周评论,第25号,1919-06-08.
[8]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J].每周评论,第25号,1919-06-08.
[9]肖夏娜·B·坦塞.拉丁美洲的经济民族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
[10]梁启超.外交失败之原因及今后国民之觉悟[N].晨报,第202号,1919-07-07.
[11]日货大受影响[N].晨报,第152号,1919-05-15.
[12]派华日舰中途撤之原因[N].晨报,第178号,1919-06-11.
[13]日本对华贸易锐减[N].晨报,第183号,1919-06-17.
[14]全国总商会力保山东[N].晨报,第143号,1919-05-06.
[15]虞洽卿来京之任务[N].晨报,第142号,1919-05-05.
[16]组织国货团体[N].晨报,第157号,1919-05-20.
[17]马陵合.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多质性[J].史学理论研究,2005,(2).
[18]抵制日货与中国工艺之关系[N].晨报,第215号,1919-07-20.
[19]陶东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东方丛刊,1995,(3).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
[20]徐锦中,曹跃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路[J].天津社会科学,1996,(5).
[21]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2]非基督教同盟武汉支部宣言[N].晨报,第1129号,1922-04-03.
[23]反基督教同盟武汉支部宣言[N].晨报,1130号,1922-04-04.
[24]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294.
[25]广州反抗文化侵略青年团通电[J].向导周报,第70期,1924-06-11.
[26]广州学生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言[J].向导周报,第72期,1924-07-02.
[27]独秀.收回教育权[J].向导周报,第75期,1924-07-23.
[28]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9]河清.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C]∥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30]胡适.胡适日记[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79.
[31]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2]守常.随感录[J].每周评论,第29号,1919-07-23.
[33]君劢.国际大联盟条约略释[N].晨报,第123号,1919-04-17.
[3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59.
[35]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J].近代史研究,2003,(2).
[36]卡尔顿·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1.
[37]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5)[M].北京:中华书局,1984:485.
[38]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69.
[39]John Dewey from Peking[Z].June1,1919,in John Dewey and Alice Chipman Dewey,Letters From China and Japan,ed.by Evelyn Dewey,New York,1920,p.209.
[40]Immannel C.Y.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2)[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605.
[41]本报宣言[J].向导发刊词,1922-09-13.
[42]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3]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7.
[44]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6)[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导言1.
[45]王汎森.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3701757.html
[46]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189.
[47]曾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
[48]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新大陆游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5-36.
[49]吴承明.吴承明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8.
[50]李新,李宗一编.中华民国史(2:1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7:371-372.
[51]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2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68.
[52]戈公振.中国报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241.
[53]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9.
[54]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源起与流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9.
[55]陈独秀.怎样打倒军阀[J].向导周报,第21期,1923-04-18.
[56]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21.
下一条:“审美意识形态”与批判理论的学科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