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第13页。
②蒋介石:《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四日在重庆出席四川党务办事处扩大纪念周讲话》,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329页。
①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十卷,第252-253、255页。
②参见张其昀:《抗日战史》,台北:新亚出版社,1966年;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概述》;陈诚:《八年抗战之经过》,出版者不详;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吴相湘:《中国对日总体战略及若干重要会战》,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筹)编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第一册,未刊,第255页。台湾学者李君山《为“政略”殉——论抗战初期京沪地区作战》一书尽管在前言中和论述中略述了一些不同见解,但该书主要介绍上海、南京一带抗战的进程,并讨论此战的战略目的,这点大陆学者也早有研究。该书也提及一些本文论及的问题,但是未行深入讨论,且与本文对比淞沪会战与华北作战、讨论淞沪会战的意义的指向不同。如该书论及日军并无南下武汉意图,这与本文似同而非,日本并非无占领武汉意图,本文只是讨论是否如蒋纬国团队论定的在淞沪会战较在华北作战更有利于阻止日军早日控制武汉,此点即是差异之一。
③参见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马振犊:《开辟淞沪战场有无“引敌南下”战略意图?》,《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④余子道:《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和作战方针论析——兼答马振犊先生》,《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
⑤张其昀:《抗日战史》,第61页。
⑥参见王树荫:《评国民党开辟淞沪战场之得失》,《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
⑦德军陆战航空队辖数个航空军、航空师、航空团、大队和独立部队,实际是空军集团军;苏联则编成数十个空军师。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田琪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1页。
②郭汝瑰:《第十师杀敌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
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46-147页。
④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⑤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83页。
⑥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311-312、319页。
⑦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第1页。
⑧《蒋委员长致参谋总长程潜办公厅主任徐永昌等令平汉路孙连仲向石家庄等地集中电》、《蒋委员长致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指示速回保定驻地指挥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36页。
⑨《蒋委员长致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指示要坚持宁为玉碎毋为瓦全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36页。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308、315页。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75-177、182页。
②白崇禧:《回忆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3页。
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82页。
④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84、186、191、192页。
⑤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338-340页。
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22页。
①《张治中回忆录》(上),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121、125页。关于淞沪会战发生时日海军陆战队人数的说法不一,日方资料记载为4000人,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342页。蒋纬国言淞沪战前,上海日军已集中15000人,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第9页。何应钦说其时日军“约万余人”,见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1946年4月),沈云龙主编:《近代是中国史料从刊》第79辑,第16页。
②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348-355、340页。
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齐福霖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页。
④宋希濂:《血战淞沪》、邱维达:《第五十一师罗店防御战》、陶峙岳:《第八师在蕴藻浜的日日夜夜》、方靖:《虬江、宝山、月浦、广福血战记》、王应尊:《血战杨行、刘行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170、255、285、185、270页。
⑤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29、31页。
⑥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三卷,第101页。
⑦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84、86、93页。
⑧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四卷,第22、27页。
①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②虞奇编著:《抗日战争简史》(上册),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6年,第208页。
③黄自进、潘光哲:《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台北:国史馆、世界大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第569页。
④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377-382页。
⑤《蒋委员长对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胜利的要道训词》(1937年8月18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46页。
⑥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381页。
⑦陈长捷:《血战长城内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166页。
⑧吴锡祺、王式九:《宋哲元及其所部在抗战初期的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288页。
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46页。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四卷,第22-24页。
①徐宪章:《明顶山、流璃河、窦店战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210-213页。
②蓝守青:《保定、正定抗敌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227页。
③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第398页。
④韩梅村:《漕河、漳河之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217-218页。
⑤王树萌:《评国民党开辟淞沪会战之得失》,《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
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55-57页。
⑦韩梅村:《漕河、漳河之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218页。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6-137页。
②以上引自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59-63、65、72页。
③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十卷,第255-256页。
①陈诚:《八年抗战之经过》,第10页。
②黄道炫:《淞沪战役的战略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③蒋纬国:《八年抗战是怎样打胜的》第一篇,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549页。
④张宪文、陈谦平、陈红民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6页。
⑤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四卷,第73页。
⑥张其昀:《抗日战史》,第50-53页。也有分为“国军围攻时期”、“吴淞镇——浏河口间地区之反登陆作战”、“国军守势时期”、“杭州湾北岸日军之登陆后国军撤退”四个阶段者,见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第13-17页。
⑦《张治中回忆录》(上),第126页。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26页。
②宋希濂:《血战松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184页。
③以上说法见刘维楷:《洛阳桥血战记》、罗文浪:《车运上海参战记》、王应尊:《血战杨行、刘行记》、李日基:《第七十八师血战蕴藻浜》、郭汝瑰:《第十四师杀敌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310-311、292、281、284、243页。
④宋希濂:《血战淞沪》、李日基:《第七十八师血战蕴藻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176、284页。
⑤刘维楷:《洛阳桥血战记》、王应尊:《血战杨行、刘行记》、牟应龙:《浏河口、福山镇、无锡之役》、林昳东:《第十一师同仇敌忾,殊死战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314、272、264、253页。
①陶峙岳:《第八师在蕴藻浜的日日夜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八一三淞沪会战》,第287页。
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560页。
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田琪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4页。
④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563页。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56、75页。
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81页。在中国学者的叙述中,黄河花园口大堤于6月9日炸开,张宪文、陈谦平、陈红民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第473页。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563页。
④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十卷,第255页。
⑤韩梅村:《漕河、漳河之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215页。
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5页。
⑦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22页。
⑧张其昀:《抗日战史》,第29页。
①吴绍周:《第十三军南口抗日纪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七七事变》,第150-157页。
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23-224页。
③《蒋委员长对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胜利的要道训词》(1937年8月18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46页。
④张其昀:《抗日战史》,第29页。
⑤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二卷(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3-155页。
⑥《蒋委员长对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训词》(1937年8月18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一),第45页。
⑦参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77页,第一卷第二分册,第21、30、84、105页;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385、414、415、417页。
①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十卷,第255页。
②王树萌:《评国民党开辟淞沪会战之得失》。
③黄逸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74页。
④孙果达:《抗战时期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①林继庸:《战时后方民营工业动员》(1943年5月7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五卷,第311页。
②颜耀秋述、李宝森记:《搞战时期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纪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五卷,第276、278页。
③孙果达:《抗战时期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9页。
④以上引自颜耀秋述、李宝森记:《搞战时期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纪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五卷,第276-277页。
⑤颜耀秋述,李玉森记:《搞战时期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纪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五卷,第275、278页。
①黄逸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460-465、478页。
②翁文灏:《战时工业生产与矿业开发——行政院工作报告(节录)》,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五卷,第252页。
③孙果达:《抗战时期是海民营工厂内迁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11页。
④孙果达:《抗战时期是海民营工厂内迁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第21页。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50页。
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2、205页。
③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第2页。
④《徐永昌日记》木刻本,1937年7月14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第四册,第76页。
⑤曹伯言、季维龙编著:《胡适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541页。
⑥《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请示蒋委员长暂时委曲求全将北上各部稍微后退以便和缓俾得完成准备函》(1937年7月24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65页。7月29日宣布平津之变已成为中日之间不能局部解决之事件由蒋宣布,但并不一定是蒋的本意。7月31日,蒋在日记中还对中国对日外交有如下评说:“对倭外交始终强硬,其间不思运用。如当时允宋哲元准倭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之展缓,准备亦较完备。此则余对外交失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政治与外交家指导舆论而勿为舆论所误也,戒之。”蒋此说所指虽非平津事件,但写在7月31日日记中,可见蒋本人当时对日并非完全没有采取措拖延时间之想。见《蒋介石日记》,1937年7月31日,Box No.39,Folder No.13,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⑦《周恩来选集》上卷,第84页。
⑧《蒋委员长致赴英庆贺英皇加冕典礼特使孔祥熙告以日方必无诚意必须国际对日监视警戒电》(1937年7月25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66页。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77页。
②《蒋委员全答记者问平冿局势骤变之后政府方针》(1937年7月29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75页。
③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日本海军在中国作战》,第194页。
④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第12-13页。
⑤张其昀:《抗日战史》,第29、35页。
⑥黄自进、潘光哲:《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第576页。
⑦侯风云:《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①张宪文、陈谦平、陈红民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85页。
②张其昀:《抗日战史》,第63-64页。
③黄自进、潘光哲:《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第585页。
④《国民政府发表为贯彻长期抗战移驻重庆文告》(1937年11月20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211页。
①林继庸:《战时后方民营工业动员》(1943年5月7日),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五卷,第310页。
②黄立人:《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的考察》,《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③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