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中国学”的本土化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作者:张耀铭;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3,(03):-5-1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中国崛起;中国学;本土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近年来,"中国崛起"成了国际学术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当前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构建"中国学"要注重破除"欧洲中心论"的思维方式,提升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加强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叙事"研究,提高"中国话语"的吸引力,使"中国学"真正成为本土化的以中国和整个中华民族为对象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英文摘要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③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④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①李学勤:《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序》,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任格瑞,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代表著作有:Sun Yat-Sen,St Lucia: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80。
③唐红丽:《超越“旧汉学”催生“新汉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11日。
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编:《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⑤仇华飞:《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⑥胡国强:《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和美国东亚图书馆的中国藏书》,《外国研究中国》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
①汤一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视角》,《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②何培忠:《国外中国研究的发展及学科的称谓》,《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5期。
③阎纯德、吴志良主编:《列国汉学史书系》,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4、13页。
④严绍璗:《“汉学”应正名为“国际中国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日。
⑤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意义》,《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
⑥王荣华、黄仁伟:《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①张效民:《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刍议》,《国际汉学》第22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①周武:《世界聚集中国:中国学在海外》,《光明日报》2007年6月10日。
②任远:《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发展当代中国学》,2012年10月9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009/c148980-19207520.html,2013年3月4日。
③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欧洲中心论”及其表现:社会科学的困境》,马万利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①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②顾明栋:《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③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④郑杭生:《“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人民论坛》2012年第4期。
⑤詹福瑞:《“经典”的属性及价值》,《文艺研究》2012年第8期。
⑥保罗.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者代序,中华书局,2002年。
⑦詹姆斯.米特尔曼:《全球化综合症》,刘得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4页。
⑧王绍光:《祛魅与超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①王学典、郭震旦:《历史书写仍需宏大叙事》,《北京日报》2010年11月12日。
②行龙:《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
③李忠杰:《谈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北京日报》2012年5月14日。
上一条:陈爱民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