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文学科发展历程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Chinese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over the Past 70 Years
作者:曹顺庆;高小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9,224(05):-5-1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高等院校;学科体制;中文学科;学科发展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重大科研课题“《杨明照全集》编纂”(2019ZHWH-01)
中文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文学科在迈向西方学科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峥嵘岁月。然而随着学科内部院系规模、层级结构、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中文学科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向未来,中文学科要想摆脱当下的生存危机与学科话语的失落,由社会"边缘"回归"中心",应当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回归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根脉,坚守文化本真,在立足中国经典、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返本开新,面向世界、广开户牖,面向未来、融汇创新,从而以民族性的本土文化形态重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为丰富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英文摘要
(1)温儒敏:《中文学科:传统深厚路向开阔》,《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8日,第13版。
(2)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02页。
(1)以上参见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2》,第302-303页。14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
(2)王一川:《改革开放40年中文学科变迁及其启示》,《福建日报》2018年5月14日,第9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4)以上参见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2》,第304、306页。
(5)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与“十二五”发展趋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75页。
(1)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21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页。
(3)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张隆溪译,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页。
(1)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增订版序》,《文艺争鸣》2016年第4期,第30-31页。
(2)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5页。
(3)张亚群:《从经学到国学:近代大学传统学科变革》,《中国科学报》2019年3月27日,第3版。
(4)钱理群:《中国大学教育十二问---由北大教改引发的思考》,夏中义、丁东主编:《大学人文》第1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1)曹顺庆:《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之我见》,《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1期,第42页。
(2)刘涵之:《再谈中文系的失宠》,《现代大学教育》2014年第5期,第24页。
(3)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1)吴宓:《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74页。
(2)以上参见刘梦溪:《传统的张力: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生活》,《中国文化报》2017年3月15日,第3版。
(3)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前言”,第1页。
(1)季羡林:《从学习笔记本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钱文忠编:《陈寅恪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2)饶宗颐:《审慎、精细、博洽---评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曹顺庆主编:《岁久弥光:杨明照教授九十华诞庆典暨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186页。
(3)项楚:《师恩永记》,曹顺庆主编:《文心永寄:杨明照先生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5页。
(4)郭绍虞:《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问题》,《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40页。
(5)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642、654页。
(6)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3页。
(1)杨周翰:《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序》,乐黛云、王宁主编:《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2)王一川:《迈向间性特质的建构之旅---改革开放40年中文学科位移及其启示》,《东南学术》2018年第4期,第43页。
(3)颜旭:《文化强国战略: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前线》2018年第6期,第40页。
(4)钱理群:《中国大学教育十二问---由北大教改引发的思考》,夏中义、丁东主编:《大学人文》第1辑,第14页。
(1)陈平原:《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如何与汉学家对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65页。
上一条: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