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些碑石
作者:胡昭曦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78,(03):-92-10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四川地区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些碑石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近年来,我们在四川境内实地调查中,发现和搜集了一些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碑石,其中以反映张献忠农民军的为多。这些碑石,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起义军的刻石,直接说明了起义军的某些活动;另一类则是地主阶级分子撰文勒石的,充满了他们对农民革命的仇恨、恐惧、攻击和诬蔑,但也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不少真实情况。这些碑石,佐证或补充
参考文献
(1) (44) 《后鉴录》卷六
(2) (15) 《蜀碧》卷三
(3) 《客滇述》
(4) 《鹿樵纪闻》卷中
(5) (11) 林名均:《四川张献忠碑记》,载《逸经》第三三期(1937年7月15日出版)
(6) (16) 嘉庆《汉州志》卷三○下《陵墓》
(7) 同治《续汉州志》卷十九《古迹》
(8) 柳定生:《四川历史乡土教材》(1940年出版)第六五页
(9) 《新成都》第二一九页,引文括号内是原注。
(10) 《成都通览》第一卷《古迹》
(12) 《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抽印本(1934年)
(13) S.C.YANG(杨少荃), 《THE REVOLUTION IN SZECHWAN, 1911--1912》, P.20--22图版: "The Chang Hsien--chong stone Tablet of 1928, in the Public Park, Chengtu, " "The original inscription on the Chang Hsien--chong tablet, Chengtu."
(14) 同上书,第二四--二五页
(17) 任乃强:《张献忠实录》下册第二二三页亦主此说,它写道:“(齐)联芳一面督众埋骨,一面搜寻平石刻碑。仓皇不得碑石,恰寻着去年春间汉州官镌刻的张献忠圣谕碑一座,背面镌的严锡命注解之文,雕刻甚浅。便命将这座碑阴磨平作正,镌上(杨)展文,立在万人坟前而去。”
(18) 同上书下册第三三页说:“献忠命各大臣即席撰《圣谕注疏》,吴继善写道:‘人与万物,皆天所生。天独厚爱吾人,悉万物以供养之。则吾人当如何仰体上苍好生之德,恢宏民胞物与之义,节用爱人,忠事天子,以报帝德乎。鬼神诸司,为最能仰体天心者。人能修省,精诚可通,福报可致;违天慢神,灾祸乃兴。’”不知何据,存此备考。
(19) 道光《夔州府志》卷三六《艺文》、卷三四《金石》
(20) 《贰臣传》卷八,《畿辅通志》卷二九六
(21) (23) (45) 《蜀龟鉴》卷一、卷一、卷三
(22) 《滟滪囊》卷二
(24) (26) 《绥寇纪略》卷二
(25) 《明史》卷二六○《陈奇瑜传》
(27) 《国榷》卷六
(28)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八五和民国《金堂县志》说,怀安故城在金堂县东南。晋置金渊戍。西魏置金渊县,并置金渊郡。唐改为金水县。宋为怀安军。元升为怀州,以金水县并入,后又并入金堂县。又说,金水戌“因界有水出金沙,故名”。
(29) 该塔至今尚存,名瑞光塔,为十三级。我们调查时,在塔内第七层墙上,见到留有南宋宝祐年号的墨书题记。
(30) 《金堂县乡土志》卷一
(31) 嘉庆《金堂县志》卷三
(32) (33) (34) 嘉庆《什邡县志》卷三、卷六、卷三八
(35) 民国《新繁县志》卷一、卷八
(36) 《荒书》
(37) 同治《新繁县志》卷十一
(38) 《灌县乡土志》卷一
(39) 乾隆《灌县志》卷十一林(亻崔乃)《重修孔庙记》
(40) 《襠志文征》卷五彭洵《马祖寺源流记》
(41) 嘉庆《邛州志》卷三三
(42) 咸韦《梓潼县忘》卷五
(43) 同治《绵州志》卷二五
(46) “国嚕子”,又写为“国鲁子”,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四川人民的武装斗争组织之一。这里是泛指乾隆二年以前,活动于这一带的革命农民。
(47) 参见中共梓潼县委宣传部、四川师范学院大批判组:《把文昌帝君押上历史的审判台》,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五年第二期。
(48)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一六一页
(4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一九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