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昭觉石板墓的族属和古代的乌浒人
作者:张勋燎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1,(03):-54-6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四川凉山昭觉石板墓的族属和古代的乌浒人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1976年底,由四川省民委、四川省博物馆、凉山州革委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共同组成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对昭觉县境内部分地区的石板墓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中的附城区城南食品加工厂、竹核区乌坡公社瓦寨山、尔巴克苦等三处墓地的二十多座墓葬作了清理。其后,又有其他同志在该县的四开区发掘了几座这一类型的墓葬。这种石墓,除个别特例之外,一般是先在地上掘一长梯形的方坑,用四块天然石板紧贴坑壁作墙,一块石板垫在底下,将尸骨和器物放在底板之上掩土而成,上面不加盖板。葬式为拣骨二次葬,每墓人骨一至数具不等。用天然石板构筑的石板墓,过去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的茂汶地区,云南的德
参考文献
① 冯汉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成都《工商导报》1951年5月20日: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2期,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4期。
② 《光明日报》1978年4月28日。
③ 见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贵州省仡佬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之十三),《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鲍克兰:《贵州安顺,普定诸县之仡佬及其历史》,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五卷英文本,1946年。
④ 此据乾隆五十八年计树园主人万廷兰题识本。另乾隆三十二年玉溪后裔活字本“皆为乌浒”作“皆以乌浒”。
⑤ 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凉山昭觉石板墓发掘简报》。
⑥ 有人将《太平寰宇记》之文断作:“居止接近,葬同一坟,谓之合骨,非有戚属。大墓至百余棺。凡合骨者则去婚,异穴则聘女”。认为应理解为没有婚姻关系的同氏族人葬在同一个墓室里,并与凉山,西昌大石墓一个墓中葬入成百人的尸骨相对照,认为这段材料应是和大石基有关的记载。但是,大石墓“墓内无葬具痕迹,大量的人骨直接堆积于墓底”(见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考古》1978年2期),而它的墓室又是用重达万斤一块的大石垒砌而成,并有墓道设备,自不能称为“棺”,墓室之内,也无足以容纳“百余棺”的空间。这种类型的墓葬虽亦往往成群出现,但一般每群数量不多,没有发现超过二十墓的,绝无在同一块基地有上百座大石墓的情况。因此,无论如何是不能用“大墓至百余棺”来解释大石墓的。参考田雯《黔书》记载仡佬人“女子将嫁,必折其二齿,恐妨害夫家”的材料,此处《太平寰宇记》文中之“则聘女”应下连断句,作“凡合骨者,则去 ??婚异穴。则聘女既嫁,便缺去前一齿。”“聘女既嫁,便缺去前一齿”的意思,是说凡是结婚出嫁的女子,都要把一颗前齿打掉,它完全是讲的和埋葬无关的另外一种习俗了。
⑦ 所谓“月鲁”,系元宗室月鲁帖木儿子孙,曾统治西昌地区少数民族,后降于明,任指挥使,于1390年合德昌、会川、米易、邛部、西番土军万余人反叛,为明王朝调兵平定。有关材料,可参考《明史》卷311,建昌土司传;法人亚陆讷:《罗罗安氏纪功碑探访记(载开明书店出版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丛刊之二、陆翔译《国闻译证》第一册)。说大石墓是月鲁时代的遗存,当然是靠不住的,或可理解为大石墓人和月鲁统治过的某种少数民族在族属上有某种渊源关系。
⑧ 伍崇曜《岭南遗书》第五集中收有东汉杨孚所著《杨氏异物志》及《杨议郎著书》的曾钊辑本,曾氏跋语称:“议郎(杨孚)著《异物志》一卷,其后沿袭其名,往往有之,如《谯周异物志》引于《蜀都赋》注,《薛莹异物志》引于《吴都赋》注,孙畅异物志》引于《初学记》、《曹叔异物志》引于《尔雅翼》,其他著录隋唐史志者,亦不下数家。顾群书引用,必著撰人之名,惟引议郎书,如《齐民要术》引稻,《事类赋》注引桔之类,直称《异物志》而己。然则群书所引《异物志》疑皆为议郎书。盖《异物志》创自议郎,惟议郎得以专其名,斯亦引述者之义例”。此外《吴都赋》注引《异物志》,不著撰人之名,自当为扬孚所著之书。
⑨ 《后汉书·南蛮传》李贤引万震《南州异物志》,文义与此相同而较略。
⑩ 《太平寰宇记》卷122引此文作:“午阳有詹辰、新丰二县,乌浒万家余,噉蛇鼠之肉,能鼻饮。”
(11) 《全唐文》卷793。
(12) 此本《后汉书·西南夷传》文,李贤注云:“见《华阳国志》”。经核对,与今本《华阳国志·南中志》所载略有不同。蒙文通教授以为“此当为古本《华阳国志”(见所著《庄(?)王滇辨》,《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1期)。
(13) 华西在《仡佬族的民族来源和迁徒》(载《民族研究》1960年6期)一文中即主此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