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
作者:彭裕商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93,(01):-96-10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古史二重证”以来,古文字学与古代典籍的密切关系日益为广大学者所重视,目前的古文字研究已与古代典籍密不可分。从西周时期开始,已有典籍流传下来,东迁以后,文献益多,这就为广泛利用古籍来研究周代金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丰富的金文资料又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二者互为证补,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① 唐兰:《略论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文物》1978年3期;李仲操:《史墙盘铭文试释》,同前;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豁簋考》,《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② 战国中期的《陈侯因齐敦》有“大谟克成”之语,“大谟”即“大猷”之变。
③ 《王孙遗者钟》以前多认为是徐器,近年李学勤先生已指出应为楚器,见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15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④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一)163页,《考古学报》第9册。又,蒋善国:《尚书综述》第15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⑤ 李学勤:《晋公的几个问题》,见《出土文献研究》,国家文物局文献研究室编,1985年。
⑥ 鱼阳对转古时多见,参《于豪亮学术文存》22-23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⑦ ⒀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
⑧ 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同上。
⑨ 此条于豪亮先生已指出,见《中山三器铭文考释》,《考古学报》1979年2期。
⑩ ⑿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1期。
⑾《隋书·音乐志》引梁沈约之言云:“《中庸》、《表记》、《防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初学记》云:“子思作《中庸》,公孙尼子作《缁衣》。”公孙尼子也战国时人。清人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云:“《中庸》、《缁衣》出于《子思子》。”
⒁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⒂徐中舒:《?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语所影印本(1932年)。
⒃徐中舒:《金文嘏辞释例》,《史语所集刊》第6本1分册(1936年)。
⒄于省吾:《双剑誃殷?骈枝》。
⒅该器以前认为是春秋中期物,近有学者指出应为战国或春秋晚期之器,详见《文物》1990年12期瓯燕:《栾书缶质疑》、王冠英:《栾书缶应为栾盈缶》。
⒆徐中舒:《豳风说》,《史语所集刊》第6本4分册(1936年)。
⒇刘雨:《金文“初吉”辨析》,《文物》1982年11期;黄锡全等《郑臧公之孙鼎铭文考释》,《考古》1991年9期。
(21) 白川静:《金文通释》卷三上431页。白鹤美术馆,昭和44年。
(22) 洛,先秦文献多指河南伊洛之洛,如《禹贡》、《召诰》、《洛诰》、《度邑》、《国语》、《左传》等。而陕西之洛本称漆沮,见《禹贡》(雍州、导水)、《周颂·潜》、《史记·夏本纪》集解、《匈奴列传》索引、正义、《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等。漆沮改称洛,伊洛之洛改用雒字,均属后起。《大戴礼·诰志》孔氏补注云:“旧说光武都洛阳,以汉火德畏水,始用雒字。”可参考。
(23) 蒋善国:《尚书综述》2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4) (25) 曾运乾:《尚书正读》卷6第291页,中华书局1964年。又同③ 33页。
(26) 蒋书260页是这样解释的:“没有赐地的话,可能是第二次并赐彤弓矢等,史官为了避免公布赐田地的事实,只在命词里面叙赐彤弓矢等,不然就是秦季整编《尚书》的人们所造成的混误。”显而易见,这种推测找不到任何旁证或依据。
(27) 游寿:《金文与诗书论证》,《图书月刊》第2卷3期(1942年),又,参考(24) 26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