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
作者:李映发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93,(02):-88-9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都江堰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灌县城关(今都江堰市)西1.5公里处岷江中。它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已二千二百余年,防洪、运输,灌溉,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迹”、“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观”、“永恒的工程”。这一著名的古代工程,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将它的科学技术价值纳入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评估,明确它的历史地位,似乎还很少涉及。本文对此问题试作探讨。 从世界历史考察,人类文明的摇篮与河流及水利紧密相关,灌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
参考文献
① 清朝严可均辑汉代著作《蜀王本记》.
②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③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④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参见③ 、《四川通志·堤堰》、乾隆《灌县志》、光绪《灌县乡土志》、《成都通览》、民国《灌县志》.鱼嘴位置:李冰时,在“玉女房下白沙邮”,即今白沙河汇入岷江处;唐宋时,鱼嘴在索桥下,索桥正对二王庙大门;清光绪三年(1877年),总督丁宝桢主持大修,将鱼嘴移至索桥轴线以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水利局主持大修,将鱼嘴上移30米,向西移20余米。
⑥ 本文中诸项实测数据,均采自都江堰管理局《都江堰灌区简介》(1980年)和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四川省水利志》(1988年)。顺此致谢.
⑦ 《都江堰灌区简介》4页载:鱼嘴段河床“弯曲半径为2000米左右”,飞沙堰河段“弯曲半径约750米”。《四川省水利志》第五卷151页载:“这条弯曲的洪水主流线其上段半径(二王庙顺水堤)为980米,下段半径(虎头岩至混凝土块群)为490米,与‘天然弯曲河流的弯道r_2=0. 5r_1’两个弯曲半径组成的原理较为符合。”关于飞沙堰的弯道,在内江正常水位情况下,内江的东岸为凸岸,而飞沙堰所在的西岸是凹岸。当洪水漫过飞沙堰时,情况发生变化,从鱼嘴分入内江中的洪水,溢过飞沙堰,回归外江便形成了一条曲线,此时金刚堤飞沙堰一边为凸岸,东岸为凹岸。文中所言则指此.有论者据内江正常水位时的情况而否定飞沙堰处的‘弯道环流’的排沙作用,是欠妥当的.
⑧ 在都江堰市离堆公园内“都江堰水利工程展览”中,有“弯道环流排沙”的模型表演,游人参观,一目了然。
⑨ 宋正海、李文范《我国古代的河流水文知识》,《科技史文集》第14辑,158页。
⑩ 《大清会典事例》卷191;乾隆《灌县志》。
⑾《华阳国志·蜀志》。1974年改建索桥时,出土东汉李冰石像,高2. 9米,重4. 5吨,镌文曰:“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是公元168年和造像。1975年,又出土一个无头执臿石像。这也可能是陈壹所造三石人之一.第三个石人,有待今后出土.
⑿明朝陈鎏《铁牛记》,《四川通志·堤堰》。
⒀《宋史·河渠志》.
⒁《四川省水利志》第三卷,第1页.
⒂1933年8月25日(民国22年),岷江上游叠溪地震,山崩壅塞岷江成海子。同年10月9日夜,小海子水满坝决,洪水冲毁都江堰,一扫下游沿江民房舍,造成严重灾害。
⒃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第454页.
⒄都江堰“三字经”,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灌县知县胡坼编,刻在二王庙壁上。其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都知府文焕将三字经修改,也刻在二王庙壁上。其文曰:“深海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缺,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羊圈,大木方框装卵石。漏罐,涵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