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词拾零
作者:李玉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93,(03):-65-6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同源词拾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本文以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和现代汉语方言、汉语的亲属语言的同源词形式为材料,辅之以上古传世典籍的声洲、异文材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内部构拟法对这些材料进行考查,从中得出“黑、墨”、“海、晦、昏”、“诚、信、青、精、情、清、静、生”这三组同源词的语根、义根形式。
参考文献
② 苗瑶语的材料来自《苗瑶语方言词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出版),壮侗语的材料来自《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藏缅语的材料来自《汉藏语言概论》中译本(Benedict著,1984年),下同。
③ 上古音拟音中的韵母部分基本采用周法高先生的《新编上古音韵表》的系统。
④ 钱玄同先生在《文字学音篇》(北京大学出版社)37页云:“窃谓古今言语之转变,由于双声者多,由于叠韵者少,不同韵之字以同纽之故而得通转者往往有之,此本与韵无涉。”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列·自序)(《王国维遗书》第6册第2页,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云:“古人假借多取双声。段王诸儒自定古韵部目,然其言训诂也,亦往往舍其所谓韵而用双声。其以叠韵说训诂者往往扦格难通。然则与其谓古韵明而后训诂明,毋宁谓古双声明而后训诂明欤?”黄侃也说:“古双声明而后音近音转之字皆得其(角思)理矣。”见黄侃《论学杂著·〈尔雅〉略说》。
⑤ (1) -(15) 的材料引自张琨《原始苗语的声母》,载《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2) 》第4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编,1984年。
⑥ 广西粤方言的材料引自《广西汉语方言概要》,1962年油印本。
⑦ 详见桥本万太郎《汉越语研究概述》,《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1983年第2期79页。
⑧ 汉越语的材料引自王力《汉越语研究》,《龙虫并雕斋文集》第2册第704页。
⑨ 白一平(Willian Baxter)先生认为sr->ts-经历了sr->shr->st->ts-的音变过程。(详见白一平《上古汉语sr-的发展》,载《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第24页。笔者从其说。如此,则“生”之sr-声母当为原始汉藏语及上古汉语早期的形式(李方桂于《上古音研究》第69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将“生”字拟音为’sriη这一形式);至上古汉语中期.“生”字(词)的声母当已演化到st-形式;尔后St-中的t-脱落,“生”的声母始为s-。
⑩ ⑿见张永言《述上古汉语的“五色之名”兼及汉语和台语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2辑74页,73页。
⑾“s+鼻音”这种复声母也有演变为st-类型复声母的。本尼迪克(Benedict)《汉藏语言概论》中译本第431页中云:“snien>tsien‘千’”,又.452页:“(汉语)复辅音(声母)的声母sn同st作为一类,一起变为中古汉语ts或ts。”笔者认为,“青”于藏语有读sη-声母的,这当是“青”这一词的较早时期的形式,也许是前上古汉语里的一种变体形式。η-受s-的同化作用而变为-n-,从而构成sn复声母。sn->ts-的音变过程中当有sth-这一过渡形式。对于这点,白一平(Willian Baxter)在《上古汉语sr-的发展》里说得很清楚:“sn-变为tsh-,我们可以这样解释:n可能受到前头s的影响而变为清的hn;……如果后头没有介音,这十清鼻音hn-就变为送气的舌尖塞音th,如以上所说。那么,sn-本来应该变成一个复合声母sth-,而这样的复合声母,Pulleyblank、Bodman、李方桂等先生都认为发生换位作用而变为中古的塞擦音。”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本尼迪尼(Benedict)亦持上述观点,他在《汉藏语言概论》(中译本,1984) 第431页举的汉语“千”字从上古到中古的音变就表明了这一点,这一音变是:“snien>tshien”,由“sn->tsh-,这一音变当中自然要经历st->tsh-这一换位的音变,否则中古的t-从何而来?
⒀详见周祖谟《禅母古读考》,《问学集》上册第13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