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机制
作者:刘西荣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88,(03):-3-1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机制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宏观调控机制是以宏观调控为其内核的。所谓宏观调控,乃是以国家(社会)为主体,站在经济运动整体的高度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机制就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所涉及的各种要素的联系、组织形式与功能。宏观调控机制的联系、功能
参考文献
① “兰格模式”中的价格、利率的形成是以消费者主权为前提的一系列错了再试的中央计划指令修正价格的过程。详见奥斯卡·兰格著、王宏昌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18页。
②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认为,兰格模式的成立是以经济变化非常缓慢、商品和生产资源的数目相对较少为前提的。如果经济条件变化迅速,计委就会面临是否经常改变价格的问题,并搜寻非常全面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而这一点很难做到(见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著:《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6-97页)。埃岗·纽伯格等则认为,兰格模式的信息效率会面临一些问题。但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发生在作为动力结构的基础的前提上,即一切决策当事人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函数。如果不是这样,就很难保证经理们遵守计委给他们作出的种种规定(同上书第96-98页)。事实上,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差异无法消除,目标函数不可能完全统一。因此,兰格模式中的价格、利率很难保证不受到企业的挤压而被扭曲。
③ 托马斯·F·德尔别尔格、邓肯·M·麦克多葛尔认为:“当一个政策变量的变化能被感觉出来时,我们就发现我们对一项政策变量所作的变动是过头了。”(见《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3页)。虽然上述观点未免过激,但它却道出了第四层次信号变换的难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