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蜀学刍论
作者:胡昭曦
,张茂泽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1993,(04):-78-8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宋代蜀学刍论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学术文化相当发达,形成“蜀学”。蜀学是宋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它的研究却极为不够,从而影响到对宋学的全面认识。本文拟就宋代蜀学的几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达识。
参考文献
① 李石《言舟集》卷13《苏文忠集御叙跋》。
② 邓椿《画继》卷3。
③ 参见《宋元学案》卷6、 72、 99。
④ 方首道《蜀学编》,光绪辛丑(二十七年)锦江书局重刊本。
⑤ 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序》(台湾龙门书店影印本)。
⑥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第294-29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⑦ 刘子健《宋代蜀文辑存·重印小引》。
⑧ 朱熹《晦庵集》卷72《苏黄门老子解》。
⑩ 夏君虞《宋学概要》第93、 107、 108页,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
⑾陈造《江湖长翁集》卷31《题程氏易传》。
⑿《宋史·谯定传》引程颐言:“《易》学在蜀”。《文献通考》卷203载,南宋李焘《太玄经疏跋》又言:“自严(遵)、扬(雄)以后,蜀人盖多玄学”,世世不绝。
⒀谢元鲁《唐五代移民入蜀考》,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⒁胡昭曦《陈抟里籍考》,载《四川文物》1986年第3期。
⒂《宋史》卷457《陈抟传》;《全宋文》第一册第214-221页,巴蜀书社1988年版。
⒃《佛祖统纪》卷44。
⒄度正《周濂溪先生年谱》,载《周濂溪集》卷10。
⒅费广《养心亭记》,载万历《合州志》卷8。
⒆《宋史》卷435《朱震传》。
⒇牟巘《陵阳集》卷9《以斋记》。
(21) 陈尧佐《新修大成殿记》,载《吴都文粹续编》卷6。
(22) 《宋史》卷284《陈尧佐传》附。
(23) 《宋史》卷293《张詠传》。
(24) 《晦庵集》卷76《再定太极通书后序》。
(25) 张及《哀亡友辞》,载《茅亭客话》卷7。
(26) 《宋史》卷458《戴渊传》;又参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27) 《宋元学案》卷6《士刘诸儒学案》案语。
(28) 王称《东都事略》卷77。
(29) 《晦庵集》卷35《答吕伯恭论渊源录);《朱子语类》卷130。
(30)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37《祭蜀公文》。
(31) 参《范太史集》卷2《寄题蒲氏清风阁》。按:蒲宗孟,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县)人,与周敦颐为姻亲讲友。《宋元学案》言蒲氏知濂溪而不知濂溪之道,盖以蒲氏支持熙丰变法而言,乃囿于党争之论。蒲氏与苏、范同时,而言“中”言“诚”,尊道重学,言论颇接近于周敦颐,亦北宋蜀学之著者。
(32) 欧阳修《老苏先生墓志铭》,载苏洵《嘉祐集》附;又参曾枣庄著《苏洵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3) 苏洵《嘉祐集》卷12《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34) 周必大《文忠集》卷52《苏文定公遗言后序》。
(35) 参《晦庵集》卷70《读苏氏纪年》;周必大《文忠集》卷54《程洵〈尊德性斋小集〉序》。
(36) 参《宋史》、二苏《文集》、《经义考》、《方舟集》、《鹤山集》、《陵阳集》、《晦庵集》、《困学纪闻》、《宋代蜀文辑存》等书,虽不全面,已见大概。
(37) 宋孝宗《东坡全集序》,载《东坡全集》卷首。
(38) (61) (63) 刘咸炘《推十书·文学述林二·宋元文派述略》。
(39) 李石《方舟集》卷17《祭范和仲运使文》。
(40) 《范太史集》卷19《荐苏轼札子》。
(41) 《范太史集》卷29《赐苏轼乞越州不允诏》。
(42) 苏辙《栾城后集》卷20《祭范子中朝散文》。
(43) 《陈亮集》卷21《与张定叟侍郎》。
(44) 《宋史》卷437《魏了翁传》。
(45) 修养:即修持涵养,是与科技、哲学、文艺井列的学术类别。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论学术内涵及其分类”解释“修养”二字谓:“此特指反躬在自己身心生活上日进于自觉而自主,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高的那种学术。”与科技专家、哲学家、文艺家因“久于其事而其身手和心境渐渐深入升高”的修养不同。
(46) 《推十书·史学述林卷五·重修宋史述意》。
(47) 参苏轼《苏氏易传》卷1、 《东坡书传》卷3;苏辙《栾城后集》卷6《孟子解二十四章》;《宋元学案》卷99。
(48) 蔡方鹿《一代学者宗师》第79页,巴蜀书社1991年版。
(49) 贾顺先、蔡方鹿《魏了翁与宋代理学》,载《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1期。
(50) 张栻《南轩集》卷32《答胡季随》。
(51) 《推十书·君子录卷六·陈抟传》。
(52) 《晦庵集》卷42《答石子重》。
(53) 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第107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4) 《宋元学案》卷50《南轩学案》案语。
(55) (64) 《宋学概要》第131页,146页。
(56) 张茂泽《张栻与宋代蜀学》,载《天府新论》1992年第2期。
(57) 《宋史翼》卷4《苏迟传》。
(58) (60) 《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附录引;又参《晦庵集》卷31《与张敬夫》、卷33《答吕伯恭》。
(59) (62) 叶适《习学记言》卷49。
(65) 《宋元学案》卷87《静清学案》。又参胡昭曦、张茂泽《两宋时期的重庆》一文,载《重庆城市研究》第 99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6) 王国炎《苏轼哲学为什么长期被埋没》,载《江酉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