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身国同治——《西升经》的身体政治观
Putting People First and Integrating Self Cultivating with Good Governing:The Body Politics of Xishengjing,the Daoist Classic
作者:李刚;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1):-88-9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西升经》;以民为本;身国同治;身体政治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西升经》的身体政治观,是对《道德经》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直接继承了早期道教《太平经》与《老子河上公注》的相关思想。《西升经》将其修炼生命以达长生的一套生命原理扩充于政治运作,认为国家如果按照修道之人治身养生的原则治理,就可以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参考文献
①参见《道藏精华录.神仙传.老子传》,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称:“是经当出晋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认为:“此经应出于魏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43页。《道藏》有北宋道教学者陈景元所集《西升经集注》六卷,集韦处玄、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刘仁会五家之注所长,“兼收并蓄,不宗一家”,“得五家之精义”。
②参见《广弘明集.二教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5页。
③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0页。
④李养正:《道教概说》,第80-81页。
⑤《西升经集注.西升章第一》,《道藏》第14册,第567页。冲玄子注:“明老君行化之意”(本文所用《道藏》皆为上海书店等三家本1996年8月版,以下不再注明,只注所引《道藏》的册数和页数)。
①《西升经集注.行道章第九》,《道藏》第14册,第577页。
③《西升经集注.行道章第九》,《道藏》第14册,第579页。李荣注解:“若能行于无相,则众妙自开;必也封在有为,则玄关斯闭。”以“有为”解释“有相”不贴切,但以《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揭示“无相启”、“有相关”的含义则极妙。
④《金刚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6、63、137、140页。
⑤《西升经集注.圣辞章第十一》、《观诸章第十二》,《道藏》第14册,第581、583页。
⑥《佛藏要籍选刊》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06页,
⑦《佛藏要籍选刊》第8册,第628页。
⑧李刚:《从〈太上洞玄灵宝本行缘经〉看大乘佛教人生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⑨宋徽宗《西升经序》称:“是书盖与五千言相为表里。”《道藏》第11册,第489页。宋徽宗注《西升经》,也多引《道德经》作解。如解释“我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说:“天下之始,所谓无名天地之始也;天下之母,所谓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异名,同谓之道。”《道藏》第11册,第512页。
《西升经集注.意微章第三十一》,《道藏》第14册,第596-597页。
《老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39、63章。
①《西升经集注.为道章第十八》,《道藏》第14册,第588页。
②《老子》,第19、34、8、73、5章。
③《西升经集注.深妙章第十四》,《道藏》第14册,第586页。
④《老子》,第19、28、32、37、57章。
⑤郭庆藩:《庄子集释.在宥》,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册第369页。成玄英称赞:“庄子之言,不狎流俗,可以理国治身,且长且久者也。”郭庆藩《庄子集释》成玄英《逍遥游疏》,第1册,第41页。
⑥《吕氏春秋.先己》、《审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140页。
⑦《淮南鸿烈解》,《道藏》第28册,第109页。
⑧扬雄:《法言.先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页。
⑨王符:《潜夫论.思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严君平:《老子指归》,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2、31页。
王充:《论衡.自然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0页。
《后汉书》卷52《崔寔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册,第1728页。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2页。
②《道藏目录》卷四,《道藏要籍选刊》第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82页。
③以上见《安民第三》、《重德第二十六》、《居位第六十》、《仁德第三十五》、《偏用第四十三》、《体道第一》,《道藏》第12册,第1、8、18、10、13、1页。
④《西升经集注.无思章第二十五》及冲和子、李荣注,《道藏》第14册,第593-594页。李荣将“以民为本”解释为“以人为本”,把中国古代社会不属于士农工商“四民”范围内的人都囊括进来,从而阐明“为国之本,要在安人”,凸显了人本主义理念。
①《西升经集注.皆有章第三十四》,《道藏》第14册,第599页。
②《西升经集注.治身章第三十五》及韦处玄、李荣、刘仁会注,《道藏》第14册,第599-600页。
③《西升经集注.慎行章第四》,《道藏》第14册,第570页。所谓“守一”,据李荣注解:“清静无欲,恬淡也;凝想存真,思道也。情不流荡,故曰臻志;心无分别,故曰守一。”刘仁会说:“全无为也。”意谓守一即无为。
④《西升经集注.邪正章第七》,《道藏》第14册,第576页。
⑤《西升经集注.深妙章第十四》,《道藏》第14册,第585页。徐道邈解读:“飞炼八石,炉转九丹,刀圭一奏,上升清天,虽曰神妙,犹是方术。岂若正性真根,元一内法,守而不失,与天相毕。故曰丹书万卷,不如守一。”意谓守一即守住自己的“正性真根”。
⑥《西升经集注.道虚章第二十》,《道藏》第14册,第589页。徐道邈揭示:“天得玄玄之气,故清高在上;地得混黄之气,故浊静在下。二仪虽异,守一同也。”
⑦《西升经集注.戒示章第三十九》,《道藏》第14册,第603页。李荣注解云:“有为纷累,人间秽浊,浪生分别,妄起爱憎,皆染汙人,咸称曰垢。制情忍色,达有通无,并悉荡之,故言除也。意无所繁,故云止念。内外弗著,故为静心。凝神于道,用志不分,故名守一。”
⑧《西升经集注.无思章第二十五》及李荣、徐道邈注,《道藏》第14册,第594页。
⑨《西升经集注.善恶章第三十七》及李荣注,《道藏》第14册,第600-601页。
①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校理陈景元〈老子注〉》,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725页。
②《西升经集注.道虚章第二十》及李荣注,《道藏》第14册,第590页。
③《西升经集注.在道章第三十二》及李荣、刘仁会注,《道藏》第14册,第598页。
④《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8页。
①《西升经集注.有国章第三十三》及韦处玄、李荣注,《道藏》第14册,第598页。
②《西升经集注.皆有章第三十四》及冲玄子、韦处玄、刘仁会注,《道藏》第14册,第599页。
③《西升经集注.重告章第十》及韦处玄、刘仁会、李荣、徐道邈注,《道藏》第14册,第579-580页。
①《西升经集注.兵者章第二十七》及韦处玄、刘仁会注,《道藏》第14册,第595页。
②《西升经》卷下,《道藏》第11册第507页。
③《老子》第10、19、57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