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优劣论的背景与意义——以汉魏之际的帝王论为中心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ebate on Good and Bad Emperors: Centered on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作者:王京州;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0(01):-81-8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帝王优劣论;君臣共论;私人讲论;《周成汉昭论》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晋南北朝论说文研究”(12FZW008)
中文摘要
帝王优劣论在汉魏之际的兴起与曹魏时期的君臣共论之风紧相联系:《太极东堂夏少康汉高祖论》是钟会对高贵乡公与群臣论议内容和过程的生动记载,《周成汉昭论》则是曹丕、曹植、丁仪同庭之下相互论难的产物。帝王优劣论的流播和影响则反映了汉末以降私人讲论之风的复兴:孔融《周武王汉高祖论》是对王充《论衡》相关内容的鼓吹和回应,曹植《汉二祖优劣论》、诸葛亮《汉二祖论》则是对仲长统《昌言》同题之论的进一步发挥。曹丕等人的《周成汉昭论》同时还是建安期间曹操威权日盛、流言四起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对"史论即政论"具有很好的诠释作用。
参考文献
①关于虞世南《帝王略论》的评价方式与历史价值,可参见瞿林东:《说〈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李锦绣:《读敦煌P2636〈帝王略论〉文书札记》,见严耀中编:《论史传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8-148页。
②高贵乡公与群臣之间关于夏少康、汉高祖的议论,《艺文类聚》卷十二、《太平御览》卷八二所载俱非全文,且均题为高贵乡公《少康汉高祖论》。《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太平御览》卷四四五引《魏氏春秋》所载较为完整,其中《三国志》注引末句称“于是侍郎钟会退论次焉”,故严可均辑入《全三国文》,系于钟会名下,题为《太极东堂夏少康汉高祖论》。此处引自《三国志》卷四《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册,第134-135页。
①《三国志》卷四《三少帝纪》,第132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74页。
③《三国志》卷一《武帝纪》,第53页。
④《三国志》卷二《文帝纪》注引王沈《魏书》:“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外,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第88页。
①参见周勋初:《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 -15页。
②以上有关曹丕引文俱见《三国志》卷二《文帝纪》,第88-89页。
③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98-300页。
④《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⑤王充:《论衡》卷七《语增》,第116页。
⑥《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6册,第1629页。
⑦《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第5册,第1324页。
①《汉书》卷一百《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12册,第4211页。
②《三国志》卷二十一注引鱼豢《魏略》,第603页。
③《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二,第237-238页。
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册,第955页。
⑤许逸民:《金楼子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50页。
⑥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7页。
⑦王充:《论衡》卷十九《宣汉》,第298页。
①《汉书》卷七《昭帝纪》,第233页。
②《后汉书》卷九《献帝纪》,第380、383、385、387、388页。
③《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第1262页。
④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原题“十二月己亥令”,载《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第32-34 页。
⑤《太平御览》卷四四七《人事部》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2册,第2057页。
⑥除《艺文类聚》引录外,《太平御览》卷四四七所载《典论》也有论周成汉昭的一段文字。两处文句多有相似处,观点却大相径庭。《类聚》所引262字,《御览》所引183字。论点均显现于文末,前论称“汉不独少,周不独多”,持“昭帝胜成王”之论;后论称“(昭帝)欲高隆周,岂不谬哉”,持“成王胜昭帝”之论。两相比较,前论更显深刻、全面,可能是在后论基础上修改的结果。严可均认为“《御览》删改,持论顿殊”,也不无可能。分别见《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二,第233页;《太平御览》卷四四七《人事部》八八,第2056页。
①参见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3-247页。
②丁仪《周成汉昭论》载于《艺文类聚》卷十二。其为曹植党羽,此论却附和曹丕,而与曹植持论不同,盖著论时曹丕、曹植尚未起争魏太子之事。
③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80-281页。
④关于曹植、诸葛亮的创作心态,马艳辉指出:“曹植作《汉二祖优劣论》是在建安期间,在政治上尚未受到魏文帝曹丕的迫害,在邺下文坛也很活跃,其贬低汉光武帝时的人才,可能暗含有抬高曹氏集团人才之意。诸葛亮作为以‘汉家’正统自居的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却可能借称赞汉光武帝时的人才,来肯定刘备集团的人才。”其说可参。见《刘邦、刘秀之比较——从诸葛亮驳难曹植谈起》,《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4页。
②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4页。
③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第1099页。
④许逸民:《金楼子校笺》,第949-95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