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论探析
A Research on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the Way
作者:段吉福;李蜀人;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0(01):-63-7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庄子;道;气;人
Key words: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2013XWD-S0101)的阶段性成果
中文摘要
庄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是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更是其哲学思想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论证了老子提出的道的存在性问题;其二全面论述了"天"的问题,将"天"从主宰万物降低到了万物的一种,从而突出了大道的本原性地位;其三,庄子特别研究了人的问题,提出了真人、圣人、至人等标准,从多种角度论证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质。因此,在庄子哲学思想中人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庄子看来,只有人能够到达自己内在的逍遥境界,从而说明了人与万物的根本不同就在于万物都要顺应自然而唯有人能够超越自然。这样,庄子就将老子开创的以道为基础的宇宙论哲学完全转到了人生哲学方向上来,并为中国人的人生姿态提供了另外一种形态。其意义和影响对于后世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①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99页。
①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300-400、44页。
②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136-137页。
③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395页。
④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40、34页。
⑤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40页。
①刘笑敢先生认为,《大宗师》中的道是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而《齐物论》中的道是认识论的道。“两者不是同一范畴里的概念。”(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可是,无论对老子还是对于庄子来说,道肯定是不能认识的。因此,老庄并不是在提出某种对道崭新的认识方式,对于他们而言,认识道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庄子的齐物论,我们不能当作为对道的认识论来理解,而只能理解为人的一种生活姿态。从这种意义上说,刘笑敢先生认为齐物论中的道是认识论的道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②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48-49页。
③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36页。
④安小兰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8页。
⑤见李蜀人:《中国传统儒学里形而上学思想的历史命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①朱谦之校:《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②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2-3、4、11、37、124页。
③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217页。
④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67-68页。
⑤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321页。
⑥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12页。
①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175、17、201页。
②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121页。
③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86、52-53、468-469、359-360、211、363、489页。
①中科院哲学所和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宋元明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2、18、24页。
②中科院哲学所和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历代哲学文选》(宋元明编),第34页。
③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391、251页。
④《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①陈荣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628页。
②郭象注、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第256页。
③黄宗羲:《宋元学案》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03页。
④李泽厚:《漫述庄禅》,《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⑤牟宗三著、吴兴文主编:《才性与玄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56页。
⑥牟宗三著、吴兴文主编:《中国哲学十九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9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