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文学与数字书写的建构及共构──台湾原住民汉语文学的超文本书写
Construction and Co-construction of Minor Literature and Digital Writing:A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Hypertexts by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Taiwan
作者:魏贻君;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1):-27-3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少数文学;数字书写;超文本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尝试透过文学批评理论的后现代、后殖民的概念视域,思考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作为"少数文学"与"少数论述"的可能构成要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时值愈来愈多新生世代原住民的文学书写、创作朝向网络视讯、影音及数字化空间移动,也就意味着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定义容量必须重新思考,进而探讨原住民网络数字符化的超文本书写、创作类型是否可能牵动族裔文化身份构成∕构造的增殖性、流动性、游牧性或虚拟性的相关命题。
参考文献
①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Kafka: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Trans.by Dana Polan,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pp.16-18.
②雷诺.博格:《德勒兹论文学》,李育霖译,台北:麦田出版,2006,第177页。
③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Kafka: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p.16.
④雷诺.博格:《德勒兹论文学》,第172页,180页。
⑤根据博格的研究,Deleuze与Guattari“无疑反对简单的认同政治……反对无分别的杂烩(hybridity)政治……少数文学的目的在于发现‘未来的人民’(people to come),一种尚未存在的集体性。但这样做并不必然走上街头或为某种政治目的撰写评论。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文宣最不可能成就少数文学”,引自《德勒兹论文学》17页。
⑥雷诺.博格:《德勒兹论文学》,第176-177页。此处补充说明两点,一是李育霖的译文后括号内的英文是我引自博格的原文;二是在博格的原文当中,他以复数的词性(fathers、sons)诠释少数文学之为“父子之间家庭议题的公开讨论”,据此当可分析出一项讯息,亦即对于博格来说,他所理解、诠释的“父子之间”、“家庭议题”并非单纯指涉一般意义下的亲子两代议题,而是相当程度上具有类似萨伊德所说的“文化嫡属性”(culture filiation)、“文化隶属性”(culture affiliation)辩证的双重意涵,“嫡属性的图式属于自然及生命领域,隶属性则特定属于文化及社会领域”,参见Edward 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20.
①我曾在另一篇论文探讨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混语书写现象及意义,此处不再赘述。魏贻君:《书写的文字政变或共和?——台湾原住民文学混语书写的意义考察》,收于王德威、黄锦树编:《想象的本邦:现代文学十五论》,台北:麦田出版,2005年,第283-312页。另外,卑南族学者孙大川对于台湾原住民族文学涉及的语文变异问题,亦曾以宏观的历史论述视域进行探讨,请参孙大川:《从生番到熟汉——番语汉化与汉语番化的文学考察》,《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1卷第4期,2008年冬季号,第175-196页。
②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③雷诺.博格:《德勒兹论文学》,第275页。
④Abdul R.JanMohamed and David Lloyd,“Introduction:Toward a Theory of Minority Discourse:What Is To Be Done?”in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9.
①Stuart Hall,“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Patrick Williams&Laura Chrisman,eds.,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A Reader,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pp.395,492.
②Homi 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New York:Routledge,1994,p.156.
③Abdul R.JanMohamed and David Lloyd,“Introduction:Toward a Theory of Minority Discourse:What Is To Be Done?”in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p.9.
④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叙事性口传文学的表述——台湾原住民特富野部落历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书局,2001年,第257页。
①详见小林一博:《出版大崩溃——目前正在发生的就是接下来还要发生的》,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局,2004年。社会学者刘维公在新闻局出版的《出版年鉴2005》也指出,“相信这几年来,出版界的人一定已经相当习惯听到,以充满危机感与不确定性的语调来勾勒出版产业发展的状态。‘出版大崩坏!?’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直笼罩着台湾的出版产业。确实有不少现象会让人有如此忧心的观感”。引自刘维公:《民国九十三年台湾出版市场总览——跳脱产业迷思的束缚》,收于《出版年鉴2005》,台北:新闻局,2005年,第1页。
②林淇瀁:《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第53、55页。
③孙大川口述、李瑛采访整理:《文学的山海.山海的文学》,《原住民文化与教育通讯》2000年第9期。
④不含2005-2010年再版的原住民文学作品集,包括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1997,2010)、《黑色的翅膀》(1999,2009)、孙大川《久久酒一次》(1991,2010)、莫那能《美丽的稻穗》(1989,2010);另由莫那能口述的《一个台湾原住民的经历》(台北:人间,2010年)属于回忆录性质,亦不列入。
①文本数量另还包括《天狗部落之歌》、泰雅族奥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2001)、达利.卡利《高砂王国》(2002)、排湾族亚荣隆.撒可努《走风的人》(2002)等。
②国艺会2005-2010年各期审查通过的补助案当中,仅有卜衮.伊斯马哈单.伊斯立端以布农族语及汉语书写的《卜衮双语诗集》获得97-2期出版计划补助。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则自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奖”,并将得奖作品收录出版《教育部2007年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奖作品集》(台北:教育部,2008年)、《教育部98年度原住民族语文学创作奖作品集》(台北:教育部,2010年)。
③此如李永松的《雪国再见》是因为获得国立台湾文学馆主办的“2006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推荐奖而得出版;里慕伊.阿纪《山樱花的故事》则是获得“原住民文化事业基金会”出版补助;沙力浪.达发斯菲莱蓝《笛娜的话》则是通过花莲县文化局主办的“奖励及出版地方艺文资料计划”审查后而获出版。
④阿绮骨在《安娜.禁忌.门》(台北:小知堂文化公司,2002年)的扉页自述:“‘纯种阿美原住民’,网络化名土狼”、“有九个耳洞”、“决定40岁便去自杀”,高中休学之后“日夜颠倒混吃等死”。该书描述单亲家庭长大的主人翁“韩”,徘徊于母亲及谜一样的女子安娜之间,跌宕追寻自我认同的过程。然而所有的认同找寻之路却都是以分崩离析告终,书中看不到“原住民”或“阿美族”的字句,却有“韩”屡次试图割破、毁灭脸颜的自残、自虐举动。阿绮骨在自序说,“还不想长大。就算是出了子宫也尚未育化完成呀”。毫无疑问,阿绮骨的《安娜.禁忌.门》是台湾原住民最早透过网络书写并出版的中篇小说,虽然她在书写贴文之时隐去不提她的族裔身份。
①李顺兴:《网络文学形式与“读写者”的出现》,《文讯月刊》第162期,1999年4月,第40-42页。
②须文蔚:《迈向网络时代的文学副刊:一个文学传播观点的初探》,收于痖弦、陈义芝编:《世界中文报纸副刊学综论》,台北:“行政院文建会”,1997年,第257页。
③须文蔚:《台湾数字文学论——数字美学、传播与教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二鱼文化,2003年,第32页。
④Sherry Turkle,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5,p.10.汉译参考Kathryn Woodward等著:《身体认同:同一与差异》,林文琪译,台北:韦伯文化,2004,第473页。
①巴代:《本学院“文学创作专辑“出版构想》,http://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7.
②小兵兵:《人心》,http://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39.
③小兵兵:《自我放空》,http://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76.
①《Laqi!wa su ini pzyugi?(孩子!你怎么不跳舞?)》http://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80.
②《Laqi Bgihur(风之子)》,http://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03.
①《Yulung.inlungan na Tayal(云.泰雅心)》,http://paiwan.tw/Aborig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88.
②据学者曾淑芬、吴齐殷的观点,“‘数字落差’简单来说,就是存在于能否接近使用新科技的两群人之间的差异……对于信息接近使用的状况,的确会随着不同的收入、种族、城乡发展状况及教育程度而有所差异”。见“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台湾地区数字落差问题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8年,第1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