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
Reg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Ancient China
作者:鲍成志;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0(01):-36-4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古代中国;区域经济;城市体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交通变迁与城市兴衰研究”(11CZS050)
中文摘要
疆域控制与行政管理是带动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线模式。循着这一模式,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从都城到省、府、县的较为完善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该体系的演化与区域经济变迁紧密相关。唐代以前,由政治带动商业的城市发展路径是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演化的主要表现。唐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重心自西北向东南转移,行政中心城市体系不得不进行结构内调整,作为其补充的大运河城市开始崛起。明清时期,全国性商品流通渐成规模,地处沿海沿江流通中心的城市随之崭露头角,从而再次推动了行政中心城市体系的结构性演变,为近代中国新的城市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①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②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①《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16页。
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110-117页。
③马世之:《关于春秋战国城市的探讨》,《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4期。
④张鸿雁:《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史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21页。
⑤《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78页。
⑥《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156页。
⑦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3页。
①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248页。
②《盐铁论》之《轻重》,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8页。
③《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064页。
④《盐铁论》之《轻重》,王利器:《盐铁论校注》,第178页。
⑤《隋书》卷三《炀帝本纪》,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⑥《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31页。
⑦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第36页。
⑧《史记》之《周本纪》,第14页。
⑨《史记》之《货殖列传》,第540页。
①董咸明:《唐代的自然生产力与经济重心东移》,《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②《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5页。
③《宋书》卷五十四《沈昙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0页。
④罗宗真:《六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海学刊》1984年第3期。
⑤参见《全唐文》卷六十三《宪宗元和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7页;《韩昌黎集》卷十九《送陆歙州诗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20页。
⑥邱国盛:《再论古代北京发展成为中国首都的原因》,《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⑦王玲、毛希圣:《辽代南京(燕京)的历史地位》,载《北京史论文集》,北京史研究会1980年编印(内部出版),第86页。
⑧卢培元、卢宁:《北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城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7页。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隋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18页。
《唐会要》卷八十六《市》,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582页。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61页。
①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5页。
②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风俗》,明正德七年刻本。
③同治《苏州府志》卷二《苏州赋》,转引自王国平主编:《苏州史纲》,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年,第658 页。
④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九、三十三,明万历刻本。
⑤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⑥李鼎:《李长卿集》卷十九《借箸编》,万历四十年豫章李氏家刻本。
⑦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9页。
⑧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7页。
①乾隆《巴县志》卷二《建置》、《坊厢》,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②嘉庆《上海县志》序,嘉庆十九年刻本。
③G.William Skinner,“Cities and the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s,”in Arthur Wolf,ed,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p.2.
④《苏松两府酋奉抚院宪禁布商冒立字号碑》,顺治十六年,载《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4页。
⑤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品与市场的关系》,《齐鲁学刊》2000年第3期。
⑥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
②罗荣渠、牛大勇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0-101页。
③顾朝林等:《中国城市地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