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山南水北》的乡土世界
The Local World in Shan Nan Shui Bei by Han Shaogong
作者:魏美玲;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1):-20-26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韩少功;《山南水北》;寻根文学;原始思维;自然生态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山南水北》是韩少功重新扎根乡土的作品,从逃离农村到回归乡土,《山南水北》确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品所呈现的乡土世界,原生性智慧和情感及其时代意义,表现出韩少功作品扎根民间,文化寻根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在后台的后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74页。
②林伟平:《文学和人格──访作家韩少功》,《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收录于廖述务:《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64页。
③陈思和分析“文化寻根”意识,大致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但也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如韩少功的《爸爸爸》)。见陈思和:《当代大陆文学史教程》,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
④韩少功:《东方的寻找和重造》,《在后台的后台》,第279、281页。
①杨庆祥:《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1页。
③参见孔见:《韩少功评传》,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67页。
④韩少功:《山南水北.香港版序》,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韩少功:《穿行在海岛和山乡之间——答〈深圳商报〉记者、评论家王樽》,最初发表于2004年《深圳商报》和香港《文学世纪》,收录于韩少功《大题小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⑥王尧认为《山南水北》可以称为“新寻根文学”。他引述韩少功所批评的“史学基本上是帝王史、文献史、政治史,但缺少了生态史、生活史;换句话说,只有上层史,缺少底层史,对大多数人在自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生存状态,缺少了解和把握”,认为《山南水北》在今天的语境中其重要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参见王尧:《〈山南水北〉:新寻根文学》,《错落的时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31页。杨庆祥《韩少功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宿命──以〈山南水北〉为讨论起点》一文认为:“‘寻根’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足够强大的可以救赎整个民族的文化,最后却回到了‘批判国民性’的老路子上了,这些寻根者们对于这些文化的态度却停留在‘五四’的水平上,文化的确认再一次成为文化的批判”,“因为‘寻根’的这种‘未完成性’,实际上可以说‘寻根文学’之后有一个‘再寻根’,而韩少功,无疑是这一个‘再寻根’的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山南水北》只有置于这样一个历史的链条中才凸显出其不一般的意义。”韩少功:《〈山南水北〉再版后记》,2007年11月,《山南水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312页。
⑦芳菲:《理想的、或非理想的生活——对话韩少功〉,原载2007年《南方周末》。原载2007年《南方周末》。收录于《山南水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91页。
①韩少功:《山南水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73页。以下出于本书的引文页码标于行文中。
①高丙中论及:人们砍伐成片树林和大树时尤其慎重。人们相信它们是树神之所在,砍伐它们,就有一个避免树神怪罪自己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仪式大致有三类。其一,通过祭祀讨好神,获得神的宽宥和许可。其二,用巫术对付神,使其不能加害于人。其三,通过转移责任而逃避责任,使树神没有加害伐木者的充分道理,有转移主谋人、造成受人指使的假象两种做法。参见氏著《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51页。
①几乎在所有原始民族中,都有此类的巫术行动。猎人在临近出发狩猎的日子里必须戒房事,留意自己的梦,净身,持斋,或者只吃某些食物,以一定方式来装饰自己和给自己的身体涂色,为的是对所希望捕获的猎物产生神秘影响力。见列维-布留尔(Lucien Levy-Bruhl):《原始思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37-239页。
①龚政文《从〈山南水北〉看韩少功的人生取向与艺术追求》(《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一文析论:韩少功批判都市,但不拒绝文明;回归自然,但绝非成为隐者;置身民间,但不认同愚昧。
③芳菲:《理想的、或非理想的生活──对话韩少功》,《山南水北》,第29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