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建筑的哲学理念初探
A Study on the Philosophy of Taoist Architecture
作者:续昕;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2):-142-148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道教建筑;道教哲学;生命哲学;阴阳五行;天人感应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要达到神仙长生的目的、修炼成仙,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空间。道教建筑自然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于是道教建筑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成为蕴含了道教哲学理念的宗教建筑,也成为了体现道教生命哲学、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物化载体。
参考文献
①李刚:《重玄之道开启众妙之门》,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第29页。
②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02页。
③《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4册,第463页。
④《道藏》,第18册,第474页。
⑤《道藏》,第22册,第892页。
⑥《道藏》,第24册,第478页。
⑦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⑧《道藏》,第12册,第12、13页。
⑨《道藏》,第11册,第397页。
①李刚:《重玄之道开启众妙之门》,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第40页。
②《道藏》,第28册,第233页。
③《道藏》,第11册,第507页。
④《道藏》,第22册,第792页。
⑤《道藏》,第24册,第463-464页。
⑥《道藏》,第25册,第59页。
⑦刘志:《魏晋南北朝山岳信仰与道教文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⑧参见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页。
①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0-41页
②王云五主编:《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9页。
③《道藏》,第28册,第229页。
④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8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页。
⑥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2页。
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0页。
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43页。
②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6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43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93、94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87页。
⑥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88页。
⑦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第470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94-95页。
⑨参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13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参见李刚:《从〈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看大乘道教的人生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惠栋撰:《明堂大道录》(丛书集成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2-23页。
②参见郭武:《阴阳五行观念与道教的成仙信仰》,《中华文化论坛》1997年第2期。
③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21、430、227、688页。
④《道藏》,第30册,第937页。
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2页。
⑥《道藏》,第3册,第91页。
⑦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⑧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8页。
⑨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下册,卷五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65-566页。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301页。
②李大华:《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杜,2001年,第44页。
③《道藏》,第14册,第619页。
④《道藏》,第24册,第594页。
⑤《道藏》,第24册,第458页。
⑥《道藏》,第6册,第96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