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理想,从来如此——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民国花轿研究
Lasting Worldly Ideals: A Study on Bridal Sedan Chairs of Republican China Collected in Sichuan University Museum
作者:陈长虹;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2):-134-14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传统文化;婚礼仪式;花轿;民国时期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任何时代的人工制品,背后都活动着人的身影。从小处而言,是和物品直接相关的制作者、占有者和使用者;推远了看,是整个社会。作为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礼仪用具,花轿承载的意义非比寻常,却很少能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近代花轿尤其如此。若对其详加审视,我们或许可以有别样的收获。
参考文献
①谭红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清代花轿》(《文博》1989年第4期)中,对这顶花轿进行了描述性的介绍。
②厦门博物馆展出的潮洲布袋戏的舞台,与这顶花轿的外观惊人的一致。在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戏梦人生》里,演出布袋戏的舞台同样如此。
①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308-311、507页。
②欧阳平:《旧时的轿子、滑竿、花轿》,《红岩春秋》1996年第2期。
③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笺注》(下),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9页载:“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迎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此处花檐子,即花轿。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首段绘轿夫抬着遍插时令鲜花的轿子,笔者在《清明上河图里的轿子与花》一文中,考证此为花轿的早期图像。
④宁波市志编委会:《宁波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828页。
⑤周全德:《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爱情观的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⑥《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1年,第226页。
①转引自曲彦斌:《中国婚礼仪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2期。
②杨联芬:《回到现场,重构历史》,《读书》2005年6期。
③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康乐、彭明辉主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④罗志田:《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期。
①参看《中国画像石全集》第3卷,《山东汉画像石》,《河南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①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四,豪侠二,中华国粹经典文库丛书,北京:崇文书局,2007年。
①参见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川剧院合编:《川剧剧目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
③转引自《爱情读物》,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④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15日。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据1937年版复印出版),第314页。
⑥王政:《家庭新论》,上海,中国文化复印社印行,1946年。转引自余华林:《恋爱自由与双重婚姻标准——民国时期关于爱情定则的历史透视》,《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3月。
⑦余华林:《恋爱自由与双重爱情标准——民国时期关于爱情定则的历史透视》。
⑧朱庆征:《故宫藏建筑装修用玻璃画》,《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②参考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③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④中国俗语有“世上有的,戏上有。戏上有的,画上有”之说,反之亦然。其实,早在戏曲尚未完全成熟的南宋,就已经发生过戏剧活动冲击封建婚姻制度的事例。据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六载,“(演绎男女爱情的)《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一仓官诸妾见之,至于群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方面的史料记载相当有限,而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相关研究也还有待展开。本文也不能在这一话题上走得更远。
①叶娃:《五四传统的反思与近代妇女史研究》,《读书》1996年8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