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检察院审查逮捕制度运作理论模型之建构——兼及刑事诉讼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
Crea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Reviewing and Approving Arrest Operations in Primary Level Procuratorates——With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Justice Research
作者:郭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2):-115-124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审查逮捕制度;程序运作;理论抽象;方法论转型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警察证据收集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正当性与有效性的双重考察(SKQY201123);四川大学985三期工程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创新基地的支持;;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西部和边疆项目“审查逮捕制度实证研究”(09XJC820006)
中文摘要
利用在四个基层检察院的实证调查材料,并借用社会与组织理论的概念,建构了基层检察院审查逮捕制度日常运作的理论模型。从此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中国审查逮捕制度运作的真实情景,也能够体会到其中种种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与影响的关系。此模型还提供了思考审查逮捕制度乃至整个刑事司法制度变迁的理论空间。
参考文献
①郭松:《审查逮捕制度运作中的讯问程序研究——以四个基层检察院的情况为分析素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
①关于检察官个体与检察院组织的具体行动选择受各自利益影响的详细实证分析,可参见郭松:《审查逮捕制度运作方式的实证分析——侧重于功能实现的角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随着20世纪60年代组织开放系统模型的提出和广泛运用,很多制度分析的理论与模型在强调技术性规则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组织环境对组织形式和组织运作的影响,并且把文化要素、共享的认知系统等要素引入到了组织环境的概念之中。参见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
③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3页、115页。
④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11页。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第12、17-18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揭示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田佑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21-231页。
③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07-211页。
④比如,为了回应话语层面猛烈批判检察院内部权力结构行政化与检察官不独立,四个检察院不仅大幅度收缩了案件讨论的范围,而且还规范了案件讨论的程序。详细讨论参见郭松:《审查逮捕程序中的案件讨论机制研究——以四个基层检察院为例》,《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16辑。
⑤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⑥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第4版),黄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②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第148页。
③对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详细讨论可参见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14-131页。
④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⑤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第84页。
⑥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第41页。
⑦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第133页。
①何俊志编:《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②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第39页。
③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第38、40页。
④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第338页。
⑤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第40页。
①布赖恩.特纳:《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②郭松:《审查逮捕程序中的案件讨论机制研究——以四个基层检察院为例》。
①郭松:《审查逮捕制度运作方式的实证分析——侧重于功能实现的角度》。
②郭松:《审查逮捕制度运作效率研究——基于审查逮捕期限的实证分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2期。
①王亚新:《程序.制度.组织——基层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与治理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②李汉林借用拉卡托斯的内核/保护带理论、制度经济学的“嵌入性”理论以及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论证出了制度具有抗拒变迁的内倾性特点。详细讨论参见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0-125页。
③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284页。
④道.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张帆译,《改革》1995年第3期。
①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8-282页。
②邓正来:《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③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导读第17页、第115-117页。
④穗积重远:《法理学大纲》,李鹤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⑤王亚新等:《法律程序运作的实证分析》,第83页。
⑥陈虎:《法社会学实证研究之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与本土化为背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