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歌词的性别诉求:一个符号学分析
The Gender Connotation of Chinese Style Song Lyrics: A Semiotic Analysis
作者:陆正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2):-65-7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歌词;文本身份;性别;符号编码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科研基金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项目“中国当代歌词交流学研究”(SKX201020);;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性别研究”(08ED81)
中文摘要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符号文本,"中国风"歌曲在近年乐坛上盛行不衰,并成为当代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复古表意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歌词表意结构在时间和人称关系自由转换的优势,用穿越方式,将古典性别符号和当代人的情感糅合在一起重新编码。由此表现了当代人面对情感压力,性别诉求回归古典审美倾向,并重新肯定了保守的女性性别角色。
参考文献
①《方文山:我和周杰伦掀起“中国风”热潮》,《南都周刊》2008年,第251期。
②朱熹:《诗集传.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③Emile Benvenist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Coral Gable: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p.10.
①罗曼.雅克布森:《语言学与诗学》,见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69-184页。
②Helen Vendler,Invisible Listeners Lyric Intimacy in Herbert,Whitman,and Ashbe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2005,p.3.
③章红雨:《作家社12%版税拿下“四大穿越奇书”》,http://www.chinaxwcb.com/2007-07/18/content_62533.htm。
④Charles Sanders Peirce,Collected Paper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vol.2,p.299.
⑤托多罗夫:《诗学》,见赵毅衡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第181页。
①歌曲“我对你说”构筑模式中的“我”,有点类似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的主体。“隐含作者”即隐含在文本中的拟人格形象,它不一定对应作者的真实身份,也就是不一定是词作者本人,也不一定依据某种真实情感事件。从歌曲接受角度来看,“隐含作者”是依托文本期盼被接受者构筑的拟人格作者形象。同一词作者写出的不同歌词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隐含作者形象,就像歌词作者给不同的歌手写歌一样,其中隐含作者并不相同,甚至包含性别上的更换。
②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①Umberto Eco,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4,p.62.
②Mikhail Bakhtin,“Form of Time and Chronotope in the Novel,”In Michael Holquist(ed.),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pp.84-88.
③转引自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37页。
①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8页。
②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③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④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第46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