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江长仁:《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第263页。
②Lynn Avery Hunt.Politics,Culture,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Univerity of California Press,Ltd.1984,p.10.
③《杂评》,《东方杂志》1926年,第二十三卷3号,第2页。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政府公报(213),第711页。
②无明:《北京临时政府成立》,《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23号,1924年,第3页。
③《执政府表示革命行为》,《顺天时报》1924年12月15日,第2版。
④陈正茂:《曾琦先生文集》(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年,第276-277页。
⑤《段祺瑞拟就临时执政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善后会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⑥参见杨天宏:《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对北洋体系的整合》,《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孙彩霞:《军阀与善后会议》,《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
⑦《时事短评》,《现代评论》第二卷52号,1925年第1页;《善后会议功绩如何》,《顺天时报》1925年4月22日,第2版。
⑧《段祺瑞发牢骚》,《北京益世报》1924年3月16日,第2版。
⑨据当时舆论报道,段祺瑞的部下只有德州胡翊儒之一旅和兖州吴长植之一旅为心腹军队。参见随波:《段祺瑞入京前之津讯》,《申报》1924年11月25日,第2版。
《战事形势与和平运动》,《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21号,1925年,第5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67页。
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近代稗海》(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
①《出人意表之新三角联盟说》,《奉军驻京与奉张入关》,分别见《顺天时报》1925年5月14日,第2版和5月16日,第2版;《时局改造说之盛传》,《申报》1925年5月29日,第2版。
②《暂可小康之中央政局》,《顺天时报》1925年7月9日,第2版。
③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④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第156-157页。
⑤罗敬:《北京民众反段运动与国民党右派破坏阴谋》,《向导周报》第140期。
⑥《段合肥将有表示替人朝出职权夕卸》,《顺天时报》1925年12月1日,第2版。
⑦《段执政通电下野》,《顺天时报》1926年1月8日,第2版。
⑧《段下野电引起大政争》,《顺天时报》1926年1月9日,第2版。
⑨孙敦恒、闻海:《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三一八运动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3页。
《昨日之政变》,《顺天时报》1926年4月11日,第2版。
《国民心理与内政》,《顺天日报》,1925年4月1日,第2版。
《乘机结合之劳动团》,《顺天日报》1924年3月7日,第3版。
①周鲠生:《时局的危机》,《现代评论》第一卷13号,1925年,第6页。
②周鲠生:《民众势力的组织》,《现代评论》第一卷24号,1925年,第5页。
③《对外运动成功之条件》,《晨报》1924年6月4日,第2版。
④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第50、199页。
⑤《国民党员骤增》,《顺天日报》1925年3月30日,第7版。
⑥分别参见《章氏长教后之北京学潮》,《教育杂志》第17卷第6号,《教育界消息》,第1页;《时事短评.“五四”和“五七”纪念》,《现代评论》第一卷第22期,第2页。
⑦《章氏禁止学生集会之命令》,《教育杂志》第十七卷第6号,《教育界消息》,第15页。
⑧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第158、179、180页。
⑨《学生三万人游行示威》,《晨报》1924年6月4日,第3版;《市民二十万人齐集天安门》,《晨报》1924年6月11日,第3版;《全国总示威日北京各界三十万人游行示威》,《晨报》1924年6月26日,第3版。
《京内各界雪耻运动日益激昂》,《晨报》1925年6月19日,第6版。
①参见《雪耻大会紧要启事》、《北京各界效死救国》、《市民二十万人齐集天安门》,《晨报》1925年6月10日,第2、3版;6月11日,第3版。
②参见《昨日之关税自主运动大会》,《晨报》1925年10月26日,第6版。
③参见《昨日之反日示威运动》,《益世报》1926年1月1日,第2版;《今日之国民反日进兵大会》,《晨报》1925年12月31日,第6版。
④参见《昨日各界又大示威》,《顺天时报》1925年11月29日,第7版;《国民革命示威运动》,《顺天时报》1925年11月30日,第7版;《昨日国民革命大示威运动》,《京报》1925年11月29日,第7版。
⑤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上海时期)》,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第186页。
⑥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第162、210、140-141页。
⑦鲁迅:《鲁迅全集》(1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6、87页。
①李璜:《学钝室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25页。
②《昨日国民革命大示威运动》,《京报》1925年11月30日,第1版。
③《国民革命示威运动》,《顺天时报》1925年11月30日,第7版。
④罗敬:《北京民众反段运动与国民党右派破坏阴谋》,《向导周报》第140期。
⑤《本馆要电》,《申报》1926年3月8日,第4版。
⑥参见《教部禁止学生举行五七运动》、《昨日学界之国耻纪念》、《弥天风雨之北京学潮》、《京中学潮似益趋严重》,《晨报》1925年5月7日第2版、5月8日第2版、5月9日第2版、5月10日第2版。
⑦怀沙:《告当局与学生》,《晨报》1925年5月11日,第2版。
⑧飘萍:《五七潮杂感》,《京报》1925年5月10日,第2版。
⑨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第125页。
《教育界消息》,《教育杂志》第十七卷第6号,1925年,第2、4页。
《学生罢课风潮已消灭矣》,《晨报》1925年5月16日,第2版。
①《教育之前途棘矣!》,《晨报》1925年5月20日,第6版。
②许广平:《鲁迅回忆录》,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回忆录.专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097页。
③《京内各界雪耻运动日益激昂》,《晨报》1925年6月19日,第6版。
④中共中央北方局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第138页。
⑤从现有资料来看,早在9月针对天津裕大惨案的发生,中共北方区委与共青团北京地委已经提出了“铲除媚军阀媚帝国主义的段政府”的斗争口号,然而这一斗争口号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参见《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区委时期卷》,第157页。
⑥《昨日五万人游行示威》,《晨报》1925年10月27日,第2版;《新华门前昨日大流血》,《顺天时报》1925年10月27日,第7版。
⑦《昨日市民两万人示威游行》,《晨报》1925年11月23日,第2版。
⑧《昨日之关税自主示威运动》,《北京益世报》1925年11月23日,第3版。
⑨杨雨青:《五卅运动的收束与首都革命的发生》,《北京党史》2000年第3期,第15、16页。
①《昨日各界又大示威》,《顺天时报》1925年11月29日,第7版。
②《时事日志》,《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1号,1925年,第219页。
③《昨晚各要人宅之劫运》,《顺天时报》1925年11月29日,第2版。
④《晨报馆烈焰冲腾》,《顺天时报》1925年11月30日,第7版。
⑤《各方面对群众运动之态度》,《顺天时报》1925年12月4日,第7版。
⑥《二十八九日之示威运动》,《顺天时报》1925年12月2日,第2版。
⑦燕树棠:《爱国运动与暴民运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52号,1925年,第6、7页。
⑧《中俄交涉破裂后各团体态度》,《晨报》1924年3月22日,第3版。
⑨张卫东:《1925年苏联推翻北京政府计划的提出及实施》,《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北大学生犹图奋斗》,《顺天时报》1925年12月7日,第7版。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41页。
①参见《北京各团体对于使馆最后通牒之举动》,《顺天时报》1926年3月18日,第7版;《北京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对于“三.一八”惨案之经过呈报中央执行委员会书》、悟庵:《执政府门前两次惨剧真相》,江长仁:《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第89-92、337-338页。
②参见李健民:《北京三一八惨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第306页。
③孙敦恒、闻海:《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三一八运动资料》,第181页。
④《国务院前为血世界》,《顺天时报》1926年3月19日,第7版。
⑤江长仁:《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第93页。
⑥《北京各团体对于使馆最后通牒之举动》,《顺天时报》1926年3月18日。
⑦陈翰笙:《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第352-353页;“执政府卫队预备索饷”,顺天时报,1925年12月7日。第7版。
⑧“皇皇大文之段祺瑞内感篇”,《晨报》,1925年9月16日,第2版。
⑨段祺瑞:“二感篇”,《甲寅周刊》,1925年第一卷第18号,第2、3页。
“二十八九日之示威运动”,《顺天时报》,1925年12月2日,第2版。
①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谢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32-33页。
②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