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金澈雄:《高麗中期道教盛行其性格》,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编:《道教韓國的變容》,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6年,第171页。
②在依宋制建造中国式道观福源宫之前,高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士,但是有很多通晓道教之人。这些人或为儒生,或为学者,或为僧人,或为隐士,或为朝臣,或为小吏,或为医生,或为术士,不一而足。虽然他们身份各异,但是都表现出明显的道教倾向,因而可以宽泛地称之为道流人物。
③车柱环:《韩国道教思想》,赵殷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④梁银容:《福源宮建立歷史的意義》,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编:《道教韓國文化》,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88年,第496页。
⑤金缘:《清燕阁记》,《东文选》卷六十四,京城:朝鲜古书刊行会,1914年,第420页。
⑥郑麟趾:《高丽史》卷一《太祖世家一》太祖七年,平壤:朝鲜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第16页。
⑦郑麟趾:《高丽史》卷二《太祖世家二》太祖二十六年四月,第26页。
⑧郑麟趾:《高丽史》卷十一《肃宗世家一》肃宗五年正月癸巳,第164页。
⑨郑麟趾:《高丽史》卷十一《肃宗世家一》肃宗七年二月丙申,卷十二《肃宗世家二》肃宗十年正月癸丑,第169、176页。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七《韩安仁传》,第131页。
②徐兢:《高丽图经》卷十八《道教释氏》道教条,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93页。
③郑麟趾:《高丽史》卷十二《睿宗世家一》睿宗三年七月乙亥,第185页。
④梁银容:《福源宮建立歷史的意義》,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编:《道教韓國文化》,第491页。
⑤建造福源宫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拙文《高丽道观福源宫考》,《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
⑥郑麟趾:《高丽史》卷十四《睿宗世家三》睿宗十三年闰九月丙子,第213页。
⑦韩安仁之所以在清燕阁而不是福源宫讲《老子》,恐怕跟他的身份有关。韩安仁虽然有浓厚的道教倾向,但他毕竟是以儒学起家的朝廷重臣。以儒臣身份在道观讲学,必为时议所不容。另外,清燕阁讲学也不一定都是纯粹的学术活动,即使讲述儒家经典有时也会有宗教目的,如睿宗十四年八月大旱,乙亥,命朴昇中于清燕阁讲《洪范》,是日果降大雨。参阅《高丽史》卷一百二十五《朴昇中传》,第558页。
⑧林椿:《西河集》卷五《逸斋记》,《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册,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第255-256页。
⑨郑麟趾:《高丽史》卷七十六《百官志一》司议大夫条,第547页。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七《李永传》,第131页。
②郭舆,《破闲集》作郭璵,其他典籍均作郭舆。本文除了引《破闲集》作郭璵外,均作郭舆。
③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七《郭舆传》,第128页。
④李仁老:《破闲集》卷中,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27、22页。
⑤安鼎福:《东史纲目》第二辑睿宗八年三月条,京城:朝鲜古书刊行会,1915年,第323页。
⑥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二十一《〈睿庙唱和集〉跋尾》,首尔:明文堂,1982年,第232页。
⑦崔滋:《补闲集》卷下,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147页。
⑧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七《郭舆传》,第128页。
⑨金宗瑞:《高丽史节要》卷八睿宗十年六月条,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3年,第207页。
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七《郭舆传》,第128页。
请参阅拙文《高丽道观福源宫考》,《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
李仁老:《破闲集》卷中,第21页。
崔滋:《补闲集》卷下,第147页。
金富辙:《清平山文殊院记》,《东文选》卷六十四,第430页。
李仁老:《破闲集》卷中,第21页。
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五《李资玄传》,第98页。
徐居正:《东国通鉴》卷二十睿宗十二年九月条,京城:朝鲜古书刊行会,1912年,第50页。
①道教在韩国始终未能发展成为中国式的制度化宗教,所以道流人物常常寄寓佛门,表现出一种佛道不分的特点。如高丽毅宗时重修逸斋遗址以纪念李仲若,却要供奉观音画像;朝鲜王朝道教内丹学集大成者金时习祝发为僧,均属这种情况。参阅林椿:《西河集》卷五《逸斋记》,第256页;韩无畏:《海东传道录》,首尔:普成文化社,1998年,第263页;洪万宗:《海东异迹》,首尔:乙酉文化社,1982年,第234页。
②郑麟趾:《高丽史》卷十二《肃宗世家二》肃宗八年十月庚午,第173页。
③郑麟趾:《高丽史》卷十二《睿宗世家一》,第178页。
④郑麟趾:《高丽史》卷一百二十二《金谓磾传》,第517页。
⑤李仁老:《破闲集》卷中,第21页。
⑥郑麟趾:《高丽史》卷十二《睿宗世家一》睿宗二年闰十月庚子,第183页。
⑦据《高丽史·礼志》记载,睿宗三年八月丙戌、六年二月己亥“祀老人星于南坛”,李能和认为这两次祭祀属于道教斋醮。在国都南郊祭祀老人星,起源于古代星辰信仰,与道教没有直接关系。睿宗祭祀老人星与《后汉书·礼仪志》所载“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极为相似。老人星信仰后来被道教吸收,出现了以道教斋醮仪式祭祀老人星的情况。高丽毅宗“亲醮老人星于内殿”,就明显是道教性质的祭祀活动,跟睿宗“祀老人星”有较大区别。为慎重起见,本文不拟将这两次“祀老人星”活动统计为道教斋醮。参阅《高丽史》卷六十三《礼志五·吉礼·小祀》杂祀条;《高丽史》卷十九《毅宗世家》毅宗二十四年四月辛巳条;李能和:《朝鲜道教史》,首尔:普成文化社,1977年,第389页。
①按照儒教礼仪,祀昊天上帝是天子之事,高丽国王没有资格祭天。在道教体系中,祀昊天上帝则并非天子之专属,所以高丽国王完全有资格祭祀昊天上帝。其实,睿宗之父肃宗就已举行过这种祭祀,《东国通鉴》载:“(七年)夏五月,王率群臣醮上帝于禁中,配以太祖。”“醮”字说明这是一场道教性质的宗教活动。李朝史臣注意到了“醮”与“祀”的微妙差别,对肃宗“醮”上帝,《东国通鉴》的编纂者未置一词;对睿宗“祀”上帝却大加挞伐,在史臣按语中酷评道:“睿宗因旱祷雨,未有格天之德,求媚于佛,经行街衢,已失礼矣,况祀天不于郊而于殿,失礼之中,又失礼焉。语曰:吾谁欺,欺天乎?睿宗之谓也。”对比睿宗“祀上帝”和肃宗“醮上帝”的史料可以看出,这是两场同样性质的宗教活动。对睿宗用“祀”不用“醮”,只是史官在记录这一事件时偶然为之,并不能说明睿宗“祀昊天上帝”是儒教性质的祭祀活动。韩国学者金得榥认为肃宗“醮上帝”祭拜的是玉皇大帝,此说不确。宋朝在真宗时代已开始用道教方式祭祀昊天上帝,但是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并不是同一个神,当时玉皇大帝的地位次于昊天上帝。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才试图把昊天上帝与玉皇大帝合二为一。高丽肃宗和睿宗醮祀昊天上帝均在政和六年之前,所以醮祀的昊天上帝不可能是玉皇大帝。但是不可否认,高丽以道教方式祭祀昊天上帝应该是受宋朝道教的影响。参阅徐居正:《东国通鉴》卷十八肃宗七年条,第548页;金得榥:《韩国宗教史概述》,何隽译,载沈善洪主编:《韩国研究》第一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8页。
①本命日六十天一循环,故一年中有六个本命日,相应有六次本命醮。帝王的本命醮主要目的是为民祈福,属于有规律可循的常祀性质的宗教活动,史书中往往不会逐次记录,《高丽史》中对睿宗本命醮的记录仅此一次。关于本命信仰,请参阅刘长东:《本命信仰考》,《宋代佛教政策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②此“三界”当指天地水三官,或上中下三元,而非欲界、色界、无色界。理由如下:1.三官(三元)是道教信仰,三界观念来自佛教。2.三界不是神灵,不可能成为醮祀对象;三官则是道教神灵,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是其核心信仰。3.现存高丽时期的斋醮青词中有三元醮青词,却没有跟三界有关的醮文。高丽道教醮祀的“三界”应是三官(三元)之说,承蒙李丰楙教授提示,谨致谢忱。关于三元斋,请参阅张泽洪:《道教斋醮符咒科仪》,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263-267页。
③《高丽史》诸本皆作“三月壬戌”(甲子是壬戌后第二日),后文又出现“三月丁酉”。自壬戌至丁酉共四十三天,三月并非闰月,而且此处没有二月的记事,可见“三月壬戌”应是“二月壬戌”之误。
①以佛护国是佛教传入韩国伊始的三国时代就已形成的传统,高丽立国后更加重视佛教的护国功能,《太祖训要》第一条就强调了诸佛对国家的“卫护之力”。在高丽历史上,每次遇到外敌入侵,以佛力禳敌护国都是高丽国采取的最重要的应对措施之一,比如著名的《高丽大藏经》的雕版,就出于禳敌护国的目的。参阅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卷二十五《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第272-273页。
②李能和:《朝鲜道教史》,第389页。
③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三十九《道教仙书道经辩证说》,http:∥db.itkc.or.kr/itkcdb/mainIndexIframe.jsp。
④郑麟趾:《高丽史》卷二《太祖世家二》太祖二十六年四月,第26页。
⑤李齐贤:《栎翁稗说后集》,《益斋集》第2册,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67年,第51页。
⑥金缘:《清燕阁记》,《东文选》卷六十四,第420页。
⑦徐兢:《高丽图经》卷十八《道教释氏》道教条,第93页。
⑧王明珂教授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景》一书中提出,文化与社会界限模糊的人群之间会相互攀附,在东亚历史上表现为“华夏边缘”人群攀附华夏,造成华夏认同在历史过程中的扩张。请参阅该书第241-244页,及第四至第八章,尤其是第六章《反思英雄徙边记:朝鲜与东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六十三《礼志五·吉礼·小祀》杂祀条,第353页。
②徐兢:《高丽图经》卷十七《祠宇》福源观条,第84页。
③孔颖达:《尚书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89页。
④梁银容:《福源宮建立歷史的意義》,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编:《道教韓國文化》,第496页。
⑤郑麟趾:《高丽史》卷十四《睿宗世家三》睿宗十一年四月庚辰,第205页。
⑥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全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57页。
⑦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六钦宗靖康元年十月辛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92页。
⑧陆游:《家世旧闻》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