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与普选民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知与制度构建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Democracy of Universal Suffrage——The CCP's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before the First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作者:陈晓波;李晓峰;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3(04):-95-10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国民素质;普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现代政治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政治理论内涵初探”(SC13B104)
中文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为中国现代政治确立了普选原则及其制度。中国共产党反对以国民素质普遍较低为由否定普选的观念,围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一系列具有充分民主内涵的普选原则,在1950年代的普选实践中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以选民身份来确认公民身份,有效协调了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的关系,从而加强了社会政治认同,为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①Ann Anagnost,“The Corporeal Politics of Quality(Suzhi),”Public Culture,Vol.16,No.2,pp.189-208.
②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中,采用“素质”概念来分析个体公民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例如,较早研究人大制度的蔡定剑在分析1979年之后中国选举状况时,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素质”中的主要指标之一的教育程度与公民参与选举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见蔡定剑:《公民素质与民主选举(上)》,《浙江人大》2003年第10期。
③胡适:《国大评论》,《观察》第4卷第9期,1948年4月24日。
④力民:《中国需要真正的普选——人民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实行民选吗?》,《新华日报》,1946年1月24日。
①刘少奇:《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1年2月28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22-123页。
②周恩来:《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问题》,《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83页。
③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第130页。
⑤刘少奇:《在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1年2月28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第122-123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②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③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0-141页。
①Max Weber,Political Writing,ed.by P.Lassman and R.Sper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②冯梦成:《理想民主与与现实民主》,《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③刘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普选》,《中国人大》2002年第12期。
①刘少奇:《中央转发西北局关于甘肃省临洮县人民代表会议情况报告的通知》(1950年1月15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第342-343页。
②参见皮特·F·伯恩斯:《仅有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少数群体利益表达与政治回应》,任国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