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群组关系的构建:微博中的群体认同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Groups:Group Identification in Micro-blog
作者:陈华明;李畅;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3):-67-71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微博;群体认同;群极化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微博的地方政府形象传播研究》(12yj860002)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了人类认同基础的改变,而微博以其技术特性将群体认同的方式与类型大大扩展。通过对微博群体认同中出现的新方式、新类型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分析在无限充沛的话语空间中,群体认同出现群极化趋势的概率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
②郭淑娟:《论社会性媒体的概念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新闻界》2011年第3期。
③胡尧熙:《Twitter是怎么做到的:把方式变成内容》,《新周刊》2010年第2期。
①《总编因“金庸去世”假消息辞职称要为错误负责》,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203424.shtml。
②梁佳、刘进:《从巴赫金的“广场”理论看微博空间》,《新闻界》2011年第2期。
③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④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译者序),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⑤郑雅真:《新浪微博的发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
①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②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第135页。
①陈华明、李畅:《微博中的个体认同:静态内观与动态分裂》,《四川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②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5页。
③罗会祥、刘兴亮、彭兰:《微博预测》,《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