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人对文章学繁简理论的重建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Theory on Verboseness and Terseness by the the Qing Dynasty Scholars
作者:蔡德龙;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3(04):-78-8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古文运动;繁简;文章学;汉学;骈文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二百种清代文话叙录”(12XZW01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实学对韩国实学的影响研究”(13BWW030);;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清代文话与清代文章学”(11YJC751005);;
“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项目;;
广西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清代文话研究”(2010ZD001)
中文摘要
"繁"与"简"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重要的对待性范畴。历代繁简观并不固定。唐宋古文运动以后,散体古文代替了骈文的流行,史籍进入散文家学习效法的视野,简洁渐成古文的审美标准。清人基于文章学内在理路,借助汉学、骈文学勃兴的外在机缘,对繁简理论进行了新的阐发,重新发掘出繁复的价值,古典文章学中的繁简观再次变异。
参考文献
①刘师培:《论文杂记》,《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合编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09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94页。
③王若虚云:“欧公《秋声赋》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多却上二句。或云:‘草正茂而色变,木方荣而叶脱。’亦可也。”见《文辨》卷三,王水照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2页。
④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5页。
⑤杨宝忠:《论衡校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28页。
①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资料选注》,第71页。
②本段引述刘勰观点,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505、544、543-544、543、513页。
③张星鉴:《书裴晋公〈与李习之论文书〉后》,《仰萧楼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3页。
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9页。
⑤刘知几:《史通·叙事》,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6-158页。
⑥程千帆:《史通笺记》,《程千帆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⑦杨慎:《升庵集·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1671页。
①王葆心:《古文辞通义》,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7870页。
②陈骙:《文则》,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138页。
③冯梦龙:《古今谭概》“书犬马事”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3页。
④见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45页。
⑤引文分别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09、3322页。
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⑦方苞:《与程若韩书》,《方苞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⑧刘大櫆:《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8页。
⑨秦瀛:《致陈硕士书》,《小岘山人文集》卷二,嘉庆刻增修本。
姚鼐:《与陈硕士》,《姚惜抱先生尺牍》,小万柳堂刊本。
张裕钊:《张裕钊论文》,《张裕钊诗文集》附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7页。
刘青芝:《与桑弢甫工部书》,《江村山人闰余稿》卷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6册,第822页。
李祖陶:《国朝文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6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王芑孙:《故明二杨将军传》,《惕甫未定稿》卷九,嘉庆刻本。
①鞠濂:《臧烈妇墓碑》,《悦轩文钞》卷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5册,第471-472页。
②吴铤:《文翼》卷三,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
③引文见陈澹然:《文宪例言》,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6817-6818页。
④姚鼐《乾隆戊子科山东乡试策问》云:“宋司马文正公,以迁、固以来文字繁多,删削冗长,举其大要,作《资治通鉴》。”见《惜抱轩文集》卷九,《惜抱轩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1页。
⑤谈迁:《枣林杂俎》圣集“冯元成论文”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2页。
⑥王之绩:《铁立文起》卷首《文体统论》引曹石仓语,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3640页。
⑦王弘撰:《〈制义选〉序》,《砥斋集》卷一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404册,第362页。
⑧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文章繁简”条,黄汝成:《日知录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465页。
①魏禧:《日录》卷二《杂说》,《魏叔子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30页。
②魏际瑞:《伯子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3595、3601页。
③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29-30页。
④黄本骥:《读文笔得》,《痴学》卷五,《丛书集成续编》影印第9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⑤钱大昕:《与友人书》,《潜研堂集》卷三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07页。
①此例出自文公十八年《传》文,原文作:“聚敛积实。”王氏记忆有误。
②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47页。
③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序》,《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④引文见于鬯:《香草谈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6080、6083-6084页。
⑤朱珔:《〈小万卷斋文稿〉自序》,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本。
⑥袁枚:《续同人集》,《袁枚全集》第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93页。
⑦袁枚:《覆家实堂》,《小仓山房尺牍》卷三,《袁枚全集》第5册,第67页。
①谢无量:《骈文指南》,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第79页。
②钱锺书:《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光华半月刊》第1卷第7期,1933年,第12页。
③详参曹虹:《清嘉道以来不拘骈散论的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④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史重复”条,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426页。
⑤蒋励常:《十室遗语》卷九《论文》,同治五年(1866)刻本。
①引文见包世臣:《文谱》,《艺舟双楫·论文》,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3年,第3-4页。
②胡朴安:《论文杂记》,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9109-9111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