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小集在明清文学思想研究中的价值——以袁宏道《敝箧集》为例
The Value of Independently Published Compilations for Studying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the Ming-Qing Period——Focused on Yuan Hongdao's Biqie Collection
作者:李瑄;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3(04):-70-77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文人小集;袁宏道;《敝箧集》;晚明文学思潮
Key words: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清初遗民僧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skqy201242);;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晚明清初禅宗与诗歌研究”(11YJCZH089);;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W069)
中文摘要
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各种文献来源中,文人小集是最能反映历史语境的一种。明清文人小集有大量刊刻并保存至今,为研究者追溯文学史发生的原生态过程提供了方便。袁宏道是明代文学思想史上的关键性人物,其诸种小集的刻印和流传,塑造了他在晚明文坛的形象。其早期的《敝箧集》,反映了他诗歌写作从模拟转向独创,反对拟古的理论主张从萌芽到确立的微妙过程。《敝箧集》的例子,可以说明在明清文学思想史研究中重视文人小集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①参见浅见洋二:《诗来自何处?为谁所有?——关于宋代诗学中的“内”与“外”、“己”与“他”以及“钱”、“货”、“资本”概念的讨论》,《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金程宇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0-412页。
②参见浅见洋二:《“焚弃”与“改定”——论宋代别集的编纂或定本的制定》,朱刚译,《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3期;虞万里:《别集流变论》,《中国文化》2011年第33期。
③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17页。
④如杨万里就曾“一官一集”且每集皆有自序,有些自序里就记录了刻印出版的情况。今北京图书馆、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等地还藏有其淳熙至绍熙等单集刻本。参见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第992页。
①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5页。
②蒋寅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参见其论文《略谈清代别集的文献价值》,《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③参见袁世硕:《王渔洋早年诗集刻本》,《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
④蒋寅《略谈清代别集的文献价值》中认为,“小集是文学史和作家研究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也是清代诗文集特有的文献源”,“小集保留了作品的原始身份”。
⑤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317页。
①参见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本文所提到以及所引用的《敝箧集》诗,皆见于《袁宏道集笺校》第一、二卷,第2-95页,行文中不再一一标出页码。
②江盈科:《敝箧集序》,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第1685页。
③姚士麟:《袁中郎十集序》,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第1709页。
④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54-764页。
⑤江盈科《敝箧集序》谓其“乃自嗤曰:奈何不自为诗而唐之为?故居恒所题咏,辄废置不录”。
①王昌龄《青楼曲》:“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又:“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于《青楼曲》:“青楼临大道,一上一回老。所思终不来,极目伤春草。”参见《全唐诗》卷一四三、五九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45、6925页。
②“王杨卢骆体”的基本特征,见周裕锴:《王杨卢骆当时体——试论初唐七言歌行的群体风格及其嬗递轨迹》,《天府新论》1988年第4期。
①据周裕锴定义,蝉联是一种诗歌的后一句或两句接续重复前一联中某些词而使之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修辞法。它和顶针有别,所衔接的词语中间可以有其他词语隔开,位置比较灵活。此种修辞为“王杨卢骆体”所独有。见《王杨卢骆当时体——试论初唐七言歌行的群体风格及其嬗递轨迹》。
②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90页。
③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④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301页。
①《敝箧集》诗歌对唐诗的模仿,何天杰《李贽与三袁关系考》(《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第94页)及梁静《袁宏道诗歌语言结构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200-201页)亦有所论及,可参看。
②何景明重视“流转之调”和“风人之义”的结合,并作《明月篇》,公开宣称模仿初唐四子。见《明月篇序》,《何大复集》卷十四,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③钱伯城系之于万历十八年,见《袁宏道诗集笺校》卷一,第21页。
④旧题诗,李白有《感兴》六首,借游仙题材抒情;袁宏道四首此题诗中有两首纯是议论,与李诗差别很大。
⑤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59页。
①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第756页。
②李贽对袁宏道的影响,可参见左东岭:《从愤世到自适——李贽与公安派人生观、文学观的比较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张建业:《李贽与公安三袁》,《中国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何天杰:《李贽与三袁关系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③关于《述怀》的详细说明,参见拙文《无孔锤——袁宏道的应世策略》,《中国诗歌研究》2011年第8辑。
①袁中道:《解脱集序》,《珂雪斋集》卷九,第451页。
②毕茂康:《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袁宏道集笺校》附录,第1713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