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题成文”与“因体立格”——明代八股文的结撰模式及创作空间
“Shun ti cheng wen”(顺题成文) and “Yin ti li ge”(因体立格)——The Writing Rules and Creative Space of Eight-legged Essay
作者:刘尊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4,194(05):-68-7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八股文;结撰模式;顺题成文;因体立格;创作空间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嘉靖至万历前期古文思想研究”(09CZW034)
中文摘要
就技术层面而言,八股文的创作是一个"拆分"、"重组"的过程:先将题文内容拆分开来,再按照八股文的体式要求调整、变化、结撰成文。"顺题成文"与"因体立格"是八股文最基本的两种结撰模式。"顺题成文"立足于题文内容,依据题文自身的叙述顺序安排文章的基本结构。"因体立格"则是根据文体格式的需要,对题文内容的顺序或逻辑结构加以调整,最终以规范的八股文体式完成表述。成功的八股文,务必兼顾题文与体式,既要准确、妥贴地阐述题文内容,又要突出八股文的文体特征。因此,如何在"顺题成文"和"因体立格"之间做选择,如何处理好题文与体式之间的微妙关系,便成为八股文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难题。然而,也正是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在"拆分"与"重组"的过程中,为八股文的写作提供了最重要的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 较新的研究成果如李光摩:《八股文的定型及相关问题》,《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王同舟:《八股文体式辨微》,《长江学术》2011年第1期;张祝平:《元代的〈诗经〉注本与“股”体时文——兼与宋代“股”体时文比较》,《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七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吴承学:《明代八股文文体散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田澍:《明代八股文文体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方笑一:《“经义”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 方苞:《化治四书文》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3年,第40页。
1 方苞:《化治四书文》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1册,第13页。
1 方苞:《化治四书文》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1册,第48页。
1 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24页。
1 方苞《化治四书文》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1册,第22页。
2 以上所引注文见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第87页。
1 方苞:《化治四书文》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51册,第59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