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铁余起事佛教背景考察
The Buddhism Background of Bai Tieyu Rebellion
作者:张朝富;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4):-84-90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白铁余;月光王;光明王;刘萨诃;贤愚经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佛教与唐宋民间社会研究”(07JJD840191)
中文摘要
白铁余起事利用的是佛本生信仰,与一般以弥勒为号召起义的事例不同。白铁余称"月光王",又称"光明圣皇帝",均为佛本生故事中的现实王形象,背景取于《贤愚经》。白铁余起事还利用了刘萨诃信仰,刘萨诃为稽胡族的民族神,他在江南广寻圣迹和预测番禾瑞像时皆以佛陀现世代言人自比,其"苏合圣"称名的典故来自《贤愚经》。白铁余起事同时借助了刘萨诃和《贤愚经》的影响,为信众描绘了一个光明的理想愿景。
参考文献
①张鷟:《朝野佥载》,赵守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73页。又《资治通鉴》卷二百三载:“(永淳二年夏四月)绥州步落稽白铁余,埋铜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其乡人曰:‘吾于此数见佛光。’择日集众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远近赴之。铁余以杂色囊盛之数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数年间,归信者众,遂谋作乱。据城平县,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进攻绥德、大斌二县,杀官吏,焚民居。遣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之,甲申,攻拔其城,擒铁余,余党悉平。”(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413-6414页)
①该文分析发现“佛光”:“按照佛教传统,如果地面发出光线就表示地下有佛教舍利。……佛光是阿育王舍利的魔术特性之一,……如果发现舍利,一般常在发现的场所建立佛塔。……刘萨诃几次以佛光找到阿育王的佛塔。”及“绸盛佛像”:“白铁余不是欺骗民心的诡计专家,他用丝绸包裹佛像的举动似乎是一种鲜艳的典礼,其实是为了给信徒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仪式属于稽胡族的宗教传统形式,对白铁余活动的成功起了推动的作用。……刘萨诃的名字是从稽胡族的丝茧来的,还有一个传说讲他天天晚上躲在丝茧里,第二天早晨再出来。……道宣指出7世纪的稽胡还十分热心地崇拜刘萨诃。我的理解如下:白铁余用‘绀紫红緋黄绫,为袋数十重,盛佛像’,不是为了装饰而是模仿刘萨诃的复活。……白铁余的佛教运动也借用刘萨诃的其他东西。白铁余手下人挖掘的佛像跟在慈州的刘萨诃的佛像都有治疗疾病的功能,……白铁余和他的佛像自然地变成宗教性和民族性运动的中心。”见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第323、327、328页。
②参看:Erik Zürcher,“Prince Moonlight:Messianism and Eschatology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T’oung Pao,LXVIII,I-3,1982(罗汉关于“月光王子”的论述即多取于此文);杨惠南:《汉译佛经中的弥勒信仰——以弥勒上、下经为主的研究》,《文史哲学报》(台湾大学文学院)1987年第35号;萧登福:《月光明王出世信仰及敦煌写卷〈首罗比丘经〉借明王以聚众抗胡的思想研究》,《敦煌学》(台湾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2008年第27辑。
③《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引,第6414页。
④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月光菩萨为)释尊在因位时,作大国王,施头于婆罗门时之名,又曰月光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48页)
⑤《大正藏》第4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4-32年,第388-390页。
⑥李斌诚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隋唐五代十国卷)认为:“白铁余自称‘光明圣皇帝’,置百官,建立政权。所谓光明圣皇帝,大约是比喻唐高宗是黑暗皇帝,白铁余本人是光明皇帝,光明必定战胜黑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7页)事实可能并不仅仅为比喻那么简单。
⑦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本生)释迦如来于过去为阎浮提之国王,称为大光明。”(第195页)
①《贤愚经》卷三《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大正藏》第4册,第373页。这是广为众经所载的经典佛本生故事,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慈品》载:“佛告阿难:‘……尔时大光明王者,今则我身释迦如来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云:“释迦菩萨于往昔时作光明王。”(分见《大正藏》第3册,第150、294页)
②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载:“尔时世尊重说偈曰:过去无数劫,佛号光明王,常放大光明,普照无量土。……尔时世尊,复告金刚慧菩萨言:‘何故名曰常放光明王,彼佛本行菩萨道时,降神母胎常放光明,彻照十方千佛世界微尘等刹,若有众生见斯光者一切欢喜,烦恼悉减,色力具足。’”(《大正藏》第16册,第460页)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七载:“菩萨初从母胎右胁正念,生时放大光明,即实时一切诸天及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世间,悉皆遍照。”(《大正藏》第3册,第686页)
③《大正藏》第4册,第363、377、396页。
④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载:“百姓仰之(刘萨诃),敬如日月。然表异迹,生信愈隆。……故今彼俗村村佛堂无不立,像名胡师佛也。”(《大正藏》第52册,第434-435页)
⑤《大正藏》第50册,第409-410页。
⑥名阿育王像实乃为佛陀像,史苇湘《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认为:“佛教史上所谓‘阿育王塔’、‘优填王像’,乃是给国王首制的佛塔与佛像赋予国王的名讳,实非阿育王本人之塔或优填王本人之像。”(《文物》1983年第6期)《集神州三宝感应录》卷下说指示者为观音:“在冥道中见观世音曰:‘汝罪重应受苦,念汝无知,且放汝,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育王塔,可往礼拜。”(《大正藏》第52册,第434页)可参看。
①饶宗颐《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关于刘萨诃所见佛祖的瑞像,事实上从天竺下降的瑞像以于阗国最为习见。”(《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巫鸿《再论刘萨诃》:“……番和像是天上佛陀形象的化身,由神所创,能够像佛本人一样四处游行、教化民众。……由于刘萨诃能够与这个天上形象交流并实现它的愿望,他因此可以预言该雕像在人间的出现。”(《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451-452页)肥田路美《凉州番禾县瑞像故事及造型》:“石像(番禾瑞像)不仅仅是佛的形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还具有(活着的)肉身如来的功能。”(牛源译,《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张善庆、沙武田《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瑞像根本的特点就是极力模仿释迦真容,是释迦涅槃后长存于世的法身代表,实际上表达了在这个无佛的末法时代,人们殷切地祈求佛陀护佑的愿。”(《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
②巫鸿:《再论刘萨诃》,《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第435页。
③令狐德棻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96-897页。
④《大正藏》第4册,第439页。
①关于白铁余与刘萨诃之间的联系,前引罗文关于白铁余以丝绸盛像的论述中已有提及,该文还说:“另外是柏树并不是偶然的选择,它是皇权的象征,而且刘萨诃土塔用的旗杆也是用柏树做的。”(《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27页)揭示了白铁余埋佛像于柏树下的举动实际上是对刘萨诃事迹所形成传统的模拟。又孙英刚《南北朝隋唐时代的金刀之谶与弥勒信仰》:“同为稽胡人,白铁余对刘萨诃当不陌生,所以他模仿刘萨诃预测大佛的手法,事先埋铜佛于地下,然后发掘出来,借以聚众造反。”(《史林》2011年第3期)。
②《经律异相》当中也有,但明确标注出于《贤愚经》。
③《大正藏》第55册,第67页。
④赵秀荣《试论莫高窟275窟北壁故事画的佛经依据——附275窟等年代再探讨》一文中指出,“(莫高窟)275窟北壁的本生故事画(毗楞竭梨王本生、虔阇尼婆梨王本生、尸毗王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快目王施眼本生),都是依据《贤愚经》所绘”,(《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第20页)提供了《贤愚经》在西北流行的又一个例证,可参看。
①《大正藏》第4册,第363、376、392-393、393、398页
②《大正藏》第4册,第388、349、405、411、429页
③僧祐《出三藏记集.〈贤愚经〉记》:“十二部典,盖区别法门旷劫因缘,既事照于本生,智者得解,亦理资于譬喻,《贤愚经》者,可谓兼此二义矣。”(《大正藏》第55册,第67页)说《贤愚经》主要为一部记录佛本生故事的集子并不为过,该书共有六十九品,大致相当于六十九则主要故事,其中竟然涉及到了三十八个佛本生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