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车柱环:《韩国道教思想》(中译本),赵殷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4页。
②北崖子:《揆园史话.序》,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6年,第6页。
③李能和:《朝鲜道教史》,首尔:普成文化社,1977年,第361页。
④北崖子:《揆园史话.肇判记》,第11、66、72-75页。
⑤郑麟趾:《高丽史》卷五十八《地理志》,平壤:朝鲜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第267页。
⑥孙卫国:《传说、历史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2页。
⑦《世宗实录》卷一五四《地理志》,《李朝实录》第11册,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49年,第282页。
⑧北崖子:《揆园史话.肇判记》,第73、66页。
⑨卢思慎:《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十、十三、三十六,平壤:朝鲜科学院出版社,1959年,第311、406、643页。
《东国舆地志》卷四《晋州.三神洞》,首尔大学奎章阁藏本。
洪锡谟:《东国岁时记》,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61年,第22页。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十二《杂志》,首尔:景仁文化社,1973年,第291页。
①一然:《三国遗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30、1页。
②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十二《杂志》,第292页。
③徐兢:《高丽图经》卷十七“东神祠”条,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90页。
④以上参引见北崖子:《揆园史话.檀君纪》,第73、74-75、66-67页
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68页。
⑥北崖子:《揆园史话.檀君纪》,第43页。
⑦赵汝籍:《青鹤集》,首尔:普成文化社,1998年,第219页。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九十七《郭舆传》,第218页。
②《高丽史》中有睿宗时期道流人物清平山人李资玄的记载;高丽人李仁老的《破闲集》也记载了李资玄的事迹;此人在当时与郭舆齐名,郭舆有《赠清平李居士》诗传世。据此,北崖子说的清平山人李茗有可能就是李资玄。参阅《高丽史》卷九十五《李资玄传》,第98页;《破闲集》卷中,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21-22页;《箕雅校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12页。
③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39页。
④李能和:《朝鲜道教史》,第360页。
⑤金得榥:《韩国宗教史》(中译本),柳雪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0-32页;都珖淳:《韩国的道教》,见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三卷(中译本),朱越利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页;车柱环:《韩国道教思想》,第16页。
⑥都珖淳:《韩国的道教》,第55页。
⑦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6页。
⑧崔致远:《孤云集》卷一,《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册,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第152页。
⑨林椿:《西河集》卷二,《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册,第219页。
郑麟趾:《高丽史》卷七十一《乐志.翰林别曲》,第469页。
洪万宗编,赵季、赵成植笺注:《诗话丛林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南龙翼编、赵季校注:《箕雅校注》卷十,第966页。
①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二十七《百济本纪》,第199页。
②徐居正:《东国通鉴》卷六《三国纪》,首尔:景仁文化社,1974年,第147页。
③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一,《大东野乘》第1册,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67年,第669页。
④卢思慎:《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开城府下“太平亭”条,第165页。
⑤柳寅植:《大东史》卷一《南北朝纪》,安东:韩国国学振兴院,2006年,第42页。
⑥李仁老:《破闲集》卷中,第27页。
⑦南龙翼编、赵季校注:《箕雅校注》卷七,第699页。
⑧李晬光:《芝峰类说》卷十三,京城:朝鲜古书刊行会,1915年,第75页。
⑨闵周冕:《东京杂记》,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1年,第28页。
李晬光:《芝峰类说》卷十八,第246页。
赵汝籍:《青鹤集》,首尔:普成文化社,1998年,第220页。
车柱环:《韩国道教思想》,第14-16页。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四《新罗本纪》,第28、39页。
①李仁老:《破闲集》卷下《跋》,第53页。
②郑麟趾:《高丽史》卷五十七《地理志》,第254页。
③洪万宗:《海东异迹》,首尔:乙酉文化社,1982年,第216页。
④郑弘溟:《青鹤洞碑》,见《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册,第146页。
⑤朴趾源:《热和日记》卷五《铜兰涉笔》,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353页。
⑥李晬光:《芝峰类说》卷二,第30页。
⑦南龙翼编、赵季校注《箕雅校注》卷三,第216页。
⑧洪万宗编,赵季、赵成植笺注:《诗话丛林笺注》,第291页。
⑨李晬光:《芝峰类说》卷二,第28页。
卢思慎:《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三十八,第705页。
一然:《三国遗事》,第72页。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三十二《杂志》,第291页。
①一然:《三国遗事》,第54-55、68、46页。
②一然:《三国遗事》,第87页。
③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2页。
④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四十八《列传.百结先生》,第359页。
⑤郑麟趾:《高丽史》卷七十七、卷一三三、卷五十八,第574、697、268页。
⑥韩国哲学会编:《韩国哲学史》(中册),龚荣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5页。
⑦《三国志.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52页。
⑧李炳焘:《韩国史》(中世篇),首尔:乙酉文化社,1959年,第504页。
⑨车柱环:《韩国道教思想》,第172页。
①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5期,第143页。
②李仁老:《破闲集》卷中,第27-28页。
③洪万宗:《海东异迹》,第215、216页。
④李能和:《朝鲜道教史》引《郑磏行状》,第365页。
⑤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19页。
⑥赵汝籍:《青鹤集》,第225、243页。
⑦北崖子:《揆园史话.檀君纪》,第31页。
①都珖淳:《韩国的道教》,第81页。
②朱七星:《中国、朝鲜、日本传统哲学比较研究》,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6页。
③赵汝籍:《青鹤集》,第218页;李能和:《朝鲜道教史》,第355页。
④北崖子:《揆园史话.檀君纪》,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