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哲学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Bashu Philosophy
作者:蔡方鹿;刘俊哲;金生杨;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4):-18-2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巴蜀哲学;特点;历史地位;影响
Key words:
基金项目: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小组重点项目:“巴蜀文化通史·哲学思想卷”(2007编12号)的总结性研究成果
中文摘要
巴蜀哲学作为巴蜀文化各发展时期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蜀学之魂,长于思辨;多元会通,兼容开放;释经创新,超越前说;沟通道欲,情理结合;躬行践履,注重事功,批判专制等主要特点。并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巴蜀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不可分割地与中国经学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促进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①《老子指归》卷三,《道生篇》,《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册,第45页。
②《老子》七十一章。
①任继愈总主编:《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
②冯学成:《四川禅宗史概述》,《巴蜀禅灯录》章首《导言》,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③吕澄:《华严原人论通讲》,《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④钱穆:《读宗密〈原人论〉》,《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9、189页。
⑤《朱熹集》卷七十三,《胡子知言疑义》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858页。
①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1页。
②贺麟:《贺麟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③《贺麟选集》,第123-124页。
④《大藏经》,《护法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2册,第643页。
⑤虞集:《虞集全集》,《道园遗稿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76页。
⑥刘沅:《槐轩全书》九,《槐轩杂著》卷三,《复王雪峤书(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3432页。
①魏了翁:《鹤山集》卷三十六,《答周监酒》,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九十八,《诗论》,《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14册,第134页。
③《苏轼文集》卷九十八,《中庸论中》,《三苏全书》第14册,第141页。
④苏辙:《苏辙集》卷八十二,《礼以养人为本论》,《三苏全书》第18册,第349页。
⑤《鹤山集》卷三十二,《又答虞永康》。
⑥《鹤山集》卷四十四,《合州建濂溪先生祠堂記》。
⑦费密:《弘道书》卷上,《弼辅录论》,怡兰堂丛书,1920年刊本。
⑧《槐轩全书》四,《礼记恒解》卷二十六,巴蜀书社,2006年,第1538页。
①《槐轩全书》四,《礼记恒解》卷四十九,第1625页。
②张栻:《南轩集》卷三十,《答朱元晦》,《张栻全集》,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961页。
③《鹤山集》卷十六,《奏论蜀边垦田事》。
④《弘道书》卷下,《圣门定旨两变序记》。
⑤唐甄:《潜书》,《宗孟》,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页。
⑥《鹤山集》卷一〇六,《周礼折衷.天官冢宰下》。
⑦《潜书》,《室语》,第196页。
①蔡方鹿:《论宋明理学的经学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来知德:《周易集注》卷十三,《系辞上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645页。
①《弘道书》卷上,《道脉谱论》。
②胡适:《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第138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