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的逻辑反思与汉语研究的本位问题——从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理论体系的角度看
Logic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s and the Base Issue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y——A Potential Path towards a Systematic Linguistic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刘利民;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5):-77-82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语言学学派;认知语言学;构式;理性反思;认知逻辑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西部与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关于中国特色语言学学派建设问题的研究”(10XJA740003)
中文摘要
我国语言学研究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但若要基于这些观点而形成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特色语言学理论体系,我们尚需深入的语言哲学反思。理性的逻辑思辨对我国语言学理论学派的形成有重要启发价值。一个可能的切入点就是:把握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前沿课题,基于汉语特点,反思构式义的认知逻辑本质,以期提出创新性的语言学理论。
参考文献
①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②徐红、李文戈:《哲学视域中的语言研究》,《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
③霍永寿:《语言事实与哲学眼光》,《外国语文》2011年第1期。
④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8页。
①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②钱冠连:《以学派意识看汉语研究》,《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③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0页。
④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第153页。
⑤吕叔湘:《吕叔湘文集》(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84页。
⑥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第51页。
⑦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第78页。
⑧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年,第5-6、49页。
①肖娅曼:《黎锦熙“句本位”中的句法生长发生观及其发掘》,《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
②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第89、83、106页。
③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①姚小平编:《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8-120页。
②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③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
④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第426页。
①徐盛桓:《含义本体论研究》,束定方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②Adele Goldberg,“Verbs,Constructions and Semantic Frames,”in M.Hovav,E.Doron&I.Sichel(eds.),Syntax,Lexical Semantics and Event Structur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p.39-58.
③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第45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