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境界论探微
An Exploration of Taoist Theory on Realms of Life
作者:蔡钊;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5):-64-69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道家;境界;心灵;超越;工夫
Key words:
基金项目:
中文摘要
道家境界论特点有二,一是心灵的自我超越,二是境界与工夫的合一。生命的完成是要在日用行常和自我修养的不断实践中去实现心灵自由与外在自然的合而为一,这才是道家境界论的宗旨。
参考文献
①《辞源》称:“境:一为疆界,二为所处地方,三为境界。”(《辞源》第339页)“界:一为边界,二为界限,也可释为毗连、离间、分划等。”(《辞源》第1144页)
②另则,《庄子.秋水》曰:“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同‘境’),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虻负山,商蚷驰河也……”这也是价值与评价层面的精神状态之分际、区别之义。
③佛教用语“六境”指六根所取之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之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五境”又作五尘、五妙欲境,指为五根所取之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之五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在佛教看来,无论是“六境”或“五境”,都是由主体心智感官的活动或功能所变现的结果,因而是主观之境或心灵境界。佛家还有“七境界”说,全称七种第一义境界,乃诸佛所证得之境界,计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过二见境界,过佛子地境界,入如来地内行境界。前六者通于佛菩萨,后者则为如来之自境界。可见,佛教根据主体修养程度和精神水平的差异揭示了境界的层次性。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佛”,终极境界是“极佛境界”,“极乐世界”。
④唐.王昌龄的《诗式》云:“诗有三境”,为“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学者认为此为“意境说”正式产生的标志。
①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4页。
②宗白华的主要贡献是从中西哲学、美学、文艺的比较贯通中,从他作为一个诗人所拥有的丰富审美体验中,对中国艺术的意境的构成、实质、特征,作了一种极精练而含义深广的阐明。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境界视为大自然的生命节奏与人内心的生命节奏的契合,有限与无限的直接统一。
③方东美的思想与宗白华有某些类似之处,方东美主要从纯哲学角度来讲境界问题,他认为“哲学思想起于境的认识”,主张将境界划分为“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三种。
④朱光潜在1936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中已涉论了境界问题,后1943年出版的《诗论》中又专文讨论“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⑤的“觉解”,以觉解之程度深浅区分境界之层次高低,依据这种理论,他把“境界”由低至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
⑥唐君毅将境界视为超越心灵展开种种感通活动的界域或范围,依此理,将人生境界分为“九境”,分别是“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依类成化境———观类界”、“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归向一神境———观神界”、“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观一真法界”、“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观性命界”。
⑦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提出境界是由主体的心境修养突显出来的,他认为“主观上的心境修养,到什么程度,所看到的东西,都往上升,就达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境界,这个境界就成为主观的意义”。他还对“境界形态”和“实有形态”做了区分,指出:“境界形态我译作vision form,就是说你自己的修行达到某一个层次和水平,你就根据你的层次和水平看世界,———你看到的世界是根据你自己主体的升降而升降,这就叫做境界形态。”依其所见,道家的“无”不是实有层面的具体形态,而是精神层面的形上智慧,道家关于“无的智慧”的形上学就是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⑧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75、76页。
⑨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19页。
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下卷),第919页。
①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197页。
②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03页。
③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04、207页。
④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08-209页。
①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第259-260页。
②王弼:《道德真经注》卷之三,见《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册,第283页。
①王弼:《道德真经注》卷之一,《道藏》第12册,第272页。
②王弼:《老子微旨例略》,《道藏》第32册,第429页。
③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162页。
④一是工程和劳动人力;二是素养、造诣,如唐.韩偓《玉山樵人集.商山道中》曰:“却忆往年看粉末,始知名画有工夫”,三是空闲时间。在中国哲学中,“工夫”一词应取前两义,即主体用力的程度,花费的体力、心力,运用的方法,达到的素养水平等,可见,工夫的含义极广,总的来说,又不出“尊德性”和“道问学”二途。“工夫”一词,可能泛滥于理学后期即明代,始将各种学习、修养、磨练方法统称之为“工夫”,因而,“工夫”包含德教、修身、立志、为学、存养、克治、力行等多方面的复杂内容。在中国哲学中,本体与工夫是两个后起的概念,也是十分贴近社会生活、实践性极强的概念,是中国哲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们将中国哲学中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有机辩证结合在了一起。本注释参考了方同义《中国智慧的精神———从天人之际到道术之间》的观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4-45页。
①境界的获得必须依赖于主体对宇宙人生之理有所觉解,更依赖于主体心性工夫的不间断实践。一言以蔽之,即心灵超越也。
②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下卷),第920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