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子的对峙:试释永康之心性路径
Confronting Zhu Xi: the Philosophy of the Yongkang School Represented by Chen Liang
作者:麻尧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2,(05):-57-63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陈亮;永康学派;心性路径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010年度一般项目;;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阶段成果
中文摘要
有别于宋明理性主义哲学家的内在结构及本质性描述的理,陈亮将"理"直接在总体、整体的意义上发展出"体"的用法。其一结果,就是将"理一分殊"归结为"体一定分",落实到身、心的结构上来,辄有"身一官异"、"心一取异"之说。在陈亮的心性观念中,系以性为心、以欲为性,性不单不具有理学体系中先验层面的道德本质的意义,同时也显然不是一个绝对特出的概念,它最重要的使命与作用就是在自然与人之间充当一个介质的角色。陈亮所说亦隐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善"层面的道德意识和"恶"层面的情感欲念,不外由"得其正"与"失其正"所促成,不单是两种价值意义的不同判断,而且还是效果意义的截然判分。
参考文献
①按近人陈荣捷先生的疏解,亦即义务、所得份、赋受。参见其《论程颐与朱熹之不同》,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另参见陈来:《朱熹哲学研究》第三章“理一分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①由佛家名相衍义而得的这一概念的讨论,可详见熊十力:《新唯识论》(语体文本)第八章“明心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①参见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8页。
②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81页。
【关闭】